次塢打面

次塢打面

次塢打面是浙江省諸暨市次塢鎮的傳統風味小吃。次塢打面與草塔羊肉、安華牛雜湯等齊名,並稱為諸暨十大傳統風味美食。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次塢,是諸暨市管轄地處和杭州交界的一個鎮,自從南宋小皇朝遷都杭州,有一個宮廷麵點師因闖禍從宮中逃走,流落到次塢一帶鄉間後,打面——一種由北方麵粉特製的麵條,就在次塢民間流傳開來。由於製作複雜,口感滑嫩,鮮味獨特,價格偏高,一直只能受到有產階級的追棒,而不能大範圍的推廣。

歷史由來

次塢打面 次塢打面

600多年前的一個晌午,臨近杭城的小鎮次塢,大兵壓境,杭州城裡張士誠的兄弟、部將們接到戰報後,已經慌了手腳。平日裡,他們迷醉在鶯歌燕舞里,現如今突然強敵來犯,哪裡還有什麼抵抗力?

朱元璋和他的大將徐達率領十餘萬兵士,卻悠閒地在小鎮周邊安營紮寨。對於杭州和湖州兩地的勝利,朱元璋有十分把握。剛剛激戰鄱陽湖,平定陳友諒,從屍山血河裡爬起來的他,坐在營帳里,有著一種說不出的興奮感,“天下就要到手了!”

聽徐達和其他將士匯報完杭州城內的情況,他更顯從容,信步從帳中走出,與將士們一同往小鎮走去。

鎮中居民早已紛紛躲避,僅有的幾家店鋪也早已上了排門。出兵前朱元璋一再吩咐部將:“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但如此看來,對於戰爭,老百姓始終是害怕的。

走約半時,他們聽到一陣“啪、啪、啪”的有節奏的敲打聲,從一家小小的店鋪里傳出來,一行人好奇地敲門探詢。徐達因怕居民誤會,特意報上姓名,說明來意。終於,排門被一扇扇地拿開,一張長方形的木桌子,一根被磨得溜光發亮的竹棍,以及一團和好的面呈現於眼前。

朱元璋頓時來了興致,讓店家做幾碗面來嘗嘗,如果好吃,加倍封賞(自打敗陳友諒後,朱自封吳王)。

那店家夫婦一聽,忙戰戰兢兢地動起手來。丈夫開始繼續用竹棍“打面”,妻子則從缸中掏出淹制好的雪菜,又拿出了上好的豬油、豬肉,開始爆炒。兩人都使出了“絕活”。香氣頓時從內里小房間中飄出,丈夫也已經在“眾目睽睽”之下把打好的麵團切成條狀,不一會兒,一碗麵出爐。

徐達示意部下將面盛出少許讓店家試吃,朱元璋搖手制止,並挑起面就吃起來。先頭一聲不吭,“埋頭苦吃”,待吃到停下來,一碗麵已經下肚,此刻才連呼好吃,有勁道!店家夫婦一碗一碗地將面端了上來,卻不料朱元璋及其部將均是草民出身,胃口奇大,各人都吃下兩三碗方罷。各個都讚不絕口,店主人夫婦這時才放下心來,手腳比劃著名向朱元璋等人介紹做面的要訣。

好不容易聽懂了店主人的意思,朱元璋示意部將拿來銀兩,並連連誇讚主人做的面,真是“百吃不厭”,等大捷之日,還要再來。

自此,次塢打面的名氣開始傳開來,無論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百姓,均紛紛湧來,只為一嘗那“百吃不厭”的味道。

時至解放前夕,這味道卻不是一般百姓品嘗得起的了,普通百姓只有在招待特殊客人或麥子成熟的時節,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做一回“次塢打面”。而地主和保長則會常常吃麵,當時他們最喜歡去的要數俞貴松的“阿貴麵館”,花三個銅錢,吃一碗雪菜肉絲麵。看起來價格不高,但對於一年到頭只能掙到“100碗”面錢的長工而言,這面也是價值不菲了。

解放後,阿貴的兒子俞慶夫繼承了“阿貴麵館”,“打面棍”也由竹製換成了不易破損的木棍。可惜俞慶夫早逝,俞慶夫的兩個兒子俞仙有和俞滿友接續薪火,改名“滿友麵館”且傳承下來。這家歷史悠久的小店,在90年代初,還轟動一時呢。

那時有一位中央煤炭部的領導來諸暨視察工作,中午時分,到了次塢視察,要接待人員安排麵食,於是就來到了滿友麵館。俞仙有夫婦一聽是這樣的大幹部,立即做起了“蛋清打面”。不添水,純蛋清和的面,直吃得中央領導都連聲稱好。

配料

麵粉、水、豬瘦肉、豆芽菜、茭白、梅乾菜

做法

1.先要做手擀麵,和面非常重要。面不要太軟,防止切的時候斷開,在切面的之前要把面擀成大張的麵皮,之後加足夠的生面,防止太粘無法起開,之後捲成卷,切成絲。

2.把上述配料炒好加水(熱)

3.在鍋中加入麵條,煮好即可出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