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意是指19世紀中葉法國政治生活中那些沒有固定政治見解、隨意改變政治態度的政黨和政客。19世紀80年代起,馬克思主義者借用這個詞語,指國際工人運動中背離無產階級利益、主張同資產階級實行階級妥協的理論和實踐。其後又有引伸,泛指各國共產主義政黨內在思想政治路線上違背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
.
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工人運動向橫廣方面發展,資產階級的影響在工人運動中得到加強,機會主義者成為資產階級在工人運動中的代理人。其特點是:為眼前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利益,為運動的現在而犧牲運動的將來,為少數人的私利而背叛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為迎合資產階級而實行階級合作,拋棄階級鬥爭,拋棄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
機會主義表現為“左”傾和右傾兩種形式。過高估計敵人的力量,看不到人民和革命的力量,不敢組織帶領民眾積極開展鬥爭,悲觀消極,妥協投降,這是右傾機會主義。超越歷史發展階段,對敵我力量不作客觀分析,對革命事業不願作艱苦深入的工作,盲目冒進,孤注一擲,這是“左”傾機會主義。“左”、右傾機會主義都是根源於唯心論和形上學的世界觀,對無產階級革命起阻撓和破壞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背棄。
K.馬克思、В.И.列寧一貫強調要警惕和清除機會主義,這是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基本條件。馬克思、F.恩格斯曾經同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國際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列寧也同俄國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作了堅決的鬥爭。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在同“左”、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中經受檢驗並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實踐證明,不應隨意擴大機會主義的含意和範圍,在各國共產主義政黨和國際工人運動中,如果對不同意見的正常爭論輕率地貼上機會主義的標籤,危害極大。
理論含義
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把一部分高額壟斷利潤用於收買工人中的上層分子,培植工人貴族。工人貴族的形成是機會主義的社會基礎。機會主義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右傾機會主義,表現為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著變化了的情況前進,而是拘泥保守,停步不前,甚至企圖開倒車;只顧眼前的暫時的局部利益,而不顧工人階級長遠的全局的利益。他們或過高地估計敵人力量,過低估計人民民眾的革命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勢的有利因素,散布悲觀情緒,不敢鬥爭甚至主張搞階級合作;或者害怕革命形勢,屈從反動勢力,壓制民眾鬥爭,放棄原則,甚至出賣革命,投降敵人,其特徵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認識與實踐相分離。又叫右傾投降主義。
北伐戰爭後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投降主義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表現為不是放手發動工人、農民起來鬥爭,而是放棄黨的領導權,致使黨不能組織有力的鬥爭。抗日戰爭初期,曾經犯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王明,在只要聯合,不要鬥爭,“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以退讓求聯合的思想指導下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把抗日領導權交給蔣介石,嚴重影響了江南新四軍的發展。
右傾和“左”傾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徵。它們雖是從兩個各不相同的極端出發,但思想基礎都是主觀主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鬥爭中,既反對“左”傾,也反對右傾。
另一種是“左”傾機會主義,表現為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墮入空想和盲動。 “左”傾主義者或者急於求成,誇大革命主觀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在革命和建設中採取盲動的冒險的行動;或者在革命組織內部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採取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政策;或者在同盟軍問題上實行關門主義,打倒一切。
這種“左”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並在實踐中執行,便成為“左”傾機會主義或叫“左”傾冒險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出現過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1931~1934年,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在黨內統治長達4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理論上、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
在社會主義時期,1957~1976年在“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理論指導下,發生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錯誤,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左”傾和右傾一樣都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因此既反對右,也反對“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