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蕾癭蚊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外形似小蚊,體暗黃褐色或灰黃色。雌成蟲觸角14節。鞭節各節圓筒形,密生剛毛。雄成蟲觸角各節呈啞鈴狀,膨大的球部有放射狀剛毛。翅橢圓形。翅脈簡單。翅上密生黑褐色細毛。足細長。

長橢圓形,極微小,無色透明,外被一層膠質。在卵的末端延伸為1條細絲。

幼蟲

老熟幼蟲長紡錘形,橙黃色。在前胸腹面有1褐色 “Y” 形劍骨片,前端分叉很深。腹部末端有2個角化的圓突起,在它的外圍有3個小刺。

初期乳白色,後變黃褐色。外被膠質透明的蛹殼。

生活史及習性

橘蕾癭蚊在浙江黃岩、湖北宜昌1年發生1代。四川、重慶、江西以1代為主,部分2代,福建漳州1~2代,廣東潮汕2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翌年2~3月越冬幼蟲化蛹,在柑橘現蕾時,各地成蟲陸續羽化,至花蕾現白時,達羽化出土盛期。各地成蟲出現盛期的時間不一致。福建漳州、廣東廣州、潮洲和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在2月下旬和3月中旬,重慶江津、四川東部、南部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浙江黃岩、湖南長沙和江西南昌等地在4月上、中旬。一般在柑橘盛花至謝花期,老熟幼蟲開始脫蕾入土。
初羽化出土的成蟲,在土表爬行一段時間後,潛伏在樹冠下面雜草或間作作物上。多在早、晚活動,尤以傍晚活動最盛。成蟲飛翔力強,擴散範圍約在3~4 m之間。羽化後1~2天即可交配產卵。成蟲將產卵器由花蕾頂端插入花蕾中產卵。凡花蕾頂部結構不緊密或有小孔、裂縫的均有利於成蟲產卵;結構緊密的花蕾雌蟲產卵器不易插入,較少產卵。卵多產在花蕾內花絲,花葯和子房周圍,常數粒或數十粒排列成堆。每頭雌蟲一生可產卵60~70粒。幼蟲孵化後,在花蕾中蛀食。被害花蕾外形膨大變短,花瓣呈線綠色,故稱燈籠花,算盤子。幼蟲在花蕾中為害約10天后爬出花蕾,將身體蜷縮,彈落地面,鑽入土中;或隨花蕾落地,再脫蕾入土。在土中結橢圓形薄繭越夏越冬,直到翌年春季。幼蟲出蕾入土的時間以清晨和陰雨天的白天最多。幼蟲入土位置以樹冠周圍30 cm內外的土中最多,樹幹周圍較少。入土深度多在6~7 cm以內,愈深愈少。越冬幼蟲在次年早春開始先脫離老繭,逐漸向土面移動,重結新繭化蛹。
各蟲態歷期:卵期3~4天;幼蟲期第一齡3~5天,第二齡6~7天,第三齡最長,直到次年春季;蛹期10~20天;成蟲壽命一般2天,最長可達6~7天。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花蕾蛆的發生受環境影響很大,一般山地發生比平原少,陰濕低洼地區發生較多,山陰又比山的陽面發生為多,主要是陽光少,濕度大,既有利於成蟲活動產卵,又有利於幼蟲的脫蕾入土和休眠前在土中的活動。壤土和砂壤土保水力好,有利於幼蟲的生活,特別是平地、溝地或山陰地區的這種土壤,最適合它的生存,砂土保水力差,溫度變化大,幼蟲易死亡;黏土乾燥後易板結,也不適幼蟲生活。
降雨對花蕾蛆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3、4月陰雨較多有利發生。特別是成蟲羽化期,雨水多少對花蕾蛆的發生量影響最大。乾旱之後突然下雨,雨後成蟲出土很整齊,一般成蟲羽化期總是在降雨後出現的。因為陰雨和表土濕潤便於成蟲羽化出土。幼蟲脫蕾期多雨,則有利於幼蟲入土,這與次年發生量有密切關係。

防治技術

防治花蕾蛆的關鍵是在成蟲產卵以前把它消滅。根據各地經驗,在成蟲出土前地面撒藥,防治效果好,並可節約勞力和藥劑,藥效持久(下雨也不會失效),方法簡便,工效快。如未及時進行地面撒藥或因橘園有間作物在地面撒施不使,可採用樹冠噴藥防止成蟲產卵,效果也好。

農業防治

結合橘園中耕除草,在冬季和早春翻耕樹冠周圍的土壤,可殺死部分越冬幼蟲,壓低蟲口基數。

摘除被害花蕾

可在被害花蕾尚未開裂,幼蟲還未脫蕾入土之前,及時摘除,集中處理或深埋,可減少次年發生的蟲源。

藥劑防治

關鍵是要將成蟲消滅在產卵前。
1. 地面撒藥。在成蟲出土前7~10天,用40%樂果1 0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倍液,或辛硫磷殺螟松氯氰菊酯等噴灑地面。隔1周再噴1次,可殺滅大量成蟲。也可用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2%甲基異柳磷粉劑15 kg/hm2,各拌細土225 kg/hm2,撒施毒土1次,花蕾被害率可控制在5%以下。在幼蟲入土初期,即謝花初期地面噴藥,消滅入土幼蟲,可以減少次年花蕾蛆的發生。
2. 樹冠噴藥。在現蕾期,發現成蟲羽化出土,尚未產卵時,及時進行樹冠噴藥。可選用90%敵百蟲晶體800~1 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 000~5 000倍液。噴藥時間最好在傍晚,噴後5~7天再噴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