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浙江省慶元縣百山祖鎮橋陌村位百山祖主峰東麓,距縣城26.7公里,距百山祖鎮政府駐地8公里,村莊海拔1000米,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屬“南嶺閩甌中亞熱帶”氣候區。據氣象多年觀察測值,年平均溫度12.8℃,年降雨量2341.8mm,年相對平均濕度84.0%,極端低溫–13.2℃,極端高溫30.1℃,無霜期187天,≥10℃積溫3653.3度,降雨主要集中在4–5月份,高溫季節在6–8月份,與典型亞熱帶氣候一樣有明顯的濕熱同季現象,地理獨特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條件、森林生態環境等,氣候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為溫度低、霧日多、雨水充沛、相對濕度大等,形成夏涼冬冷回春遲的氣候特點,為開展休閒避暑度假旅遊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
人口經濟
全村139戶,442人口,分2個自然村,橋陌自然村123戶383人,其中下山脫貧安置5戶12人,際下自然村16戶59人,際下自然村距橋陌村9公里,尚末通通村公路,2008年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縣城13戶50人,有3戶9人末搬遷;2008年統計數據其中常年外出人口253人,勞動力365人,2008年統計數據常年外出勞動力195人;有耕地面積513畝,山林面積24601畝,其中毛竹林面積1492畝、野生混雜小竹筍林2000餘畝、中藥材厚朴林種植面積500餘畝;主要產業經濟結構為:2008年統計數村民外出務工、經商占經濟總量百分之五十六,香菇生產收入占經濟總量百分之十九,林業、畜牧業、高山蔬菜收入占經濟總量二十一,糧食種植收入占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四, 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4264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44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八。村域主要溪流橋陌溪,集雨面積11.5平方公里,橋陌溪經橋陌村中而過,是松源溪和慶元縣城飲用水源頭的主要支流之一。
古村橋陌
有670多年村史,是一個典型的浙南山區古村落。 一、吳氏宗祠。建於清初,坐北朝南,門向西開,內供奉牌位“ 季子”。存有吳氏族譜,屬“ 延陵郡 餘澤堂”吳氏。 二、廟殿建築群。坐西向東,有道教紫氣東來一說。建築群從北向南。(1)社廟。建於清初,背山面水。正門上掛“成靈顯赫”牌匾。左右牆畫八仙過海。(2)五穀仙殿。供奉五穀仙(又稱:神農殿)。建於清末,正門,有聯,左?右“神農賴述而有應”。左牆“國泰民安”,右牆“風調雨順”。背後萬山應成仁,正面有水當求智。(3)水口廊橋(又稱:廟門橋、觀音橋)。建於民國34年長22米的,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金童玉女像,有匾“慈航普渡”。背後正西是雲海,前面正東有水潭。 三、石砌盤山古道。由平路和台階組合而成,古道寬1米左右。向村外延伸,主要有兩條,一條在村南,隨南山山嶺山勢而走,直通後廣村去慶元縣城。另一條,由村西北方出村通黃皮村。
橋陌吳氏,屬延陵吳氏有二證:一、老人口耳相傳;二、過世先人墓碑上書“延陵郡”三個大字。
延陵季子季子,姬姓,名札,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漢書》中稱為吳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後又封州來,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天寧焦溪的舜過山下。
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葬於上湖(今江陰申港),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公子之墓”十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延陵郡(春秋時期古地名)
延陵,古邑名,大約在今常州、江陰、丹陽等吳地沿江一帶地區。為春秋吳邑,季札(季子)所居之封邑。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常州市焦溪鎮與江陰市申港鎮交界處);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於延陵。延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本為春秋吳邑,季札(季子)所居之封邑。延陵郡為中國十大姓之一的“吳”姓的郡望。
《史記· 吳太伯世家》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漢書· 地理志上· 會稽郡條》載:“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東入海,揚州川。莽曰毗壇。”師古曰:“舊延陵,漢改之。”《後漢書· 郡國志四· 吳郡條》載:“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注引《越絕書》曰:“縣南城,古淹地(今常州市武進區淹城遺址)。上湖中冢者,季子冢也。名延陵墟。”《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兩漢時期,延陵更名為毗陵。三國時期,人們仍習慣於將季札所居之地稱為延陵;與此同時,延陵這一地望,也成為季札這位歷史人物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