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圖)樹鼩](/img/4/f3a/nBnauM3X1UTO5ITNwETOzkzM0ITM2QzNxkjMwADMwAzMxAzLxk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體形似松鼠,體重130克左右,體長140-195毫米。背毛為一致的橄欖綠色或橄欖褐色。腹毛為灰白色或灰黃色。吻尖長,耳短。4足毛色與背部相似,5趾發達具強而銳利的爪。尾毛向兩側排列,尾形平扁,略短於體長。頭骨眶上突發達形成骨質閉鎖型眼眶環。吻狹窄,腦顱寬平,略呈扁卵圓形。臼齒具‘W’形齒尖。
樹鼩解剖學上特點是恥骨與坐骨左右形成1公分軟骨接合部,鼓骨包已形成;犬齒細小,前臼齒寬大,齒式為2133/2133=36;脛骨與腓骨獨立;眼窩與顳窩隔開。
種群分布
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如中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以及東南亞——印度恆河北部、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從經緯度來說,它們分布在北緯28度~南緯9度。東經35~122度的地區內。
國內分布:西南各省。
國外分布:中南半島國家、喜馬拉雅山區和緬甸等。
亞種分化
![樹鼩](/img/b/979/nBnauM3X4MTN4kDM0gTOxgjM4QTM4QTN3gDMxADMwAzMxAzL4k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樹鼩滇西亞種(學名: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Anderson於1879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西南部)、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蚌西和孟拉的桑達河谷。
樹鼩高黎貢山亞種(學名:Tupaia belangeri gaoligongensis),Wang於1987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高黎貢山中段及北段)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瀘水。
樹鼩喜馬拉雅亞種(學名:Tupaia belangeri lepcha),Thomas於192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南部)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樹鼩海南亞種(學名:Tupaia belangeri modesta),G. Allen於1906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島黎母山。
樹鼩越北亞種(學名:Tupaia belangeri tonquinia),Thomas於1925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西南部)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越南。
樹鼩瑤山亞種(學名:Tupaia belangeri yaoshanensis),Wang於1987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大瑤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西金秀。
樹鼩滇南亞種(學名:Tupaia belangeri yunalis),Thomas於1914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紅河流域及以東地區和中部無量山)、貴州(西南部)、廣西(百色地區)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蒙自。
生活習性
![(圖)樹鼩](/img/d/7b4/nBnauM3XzADMzcDNyETOzkzM0ITM2QzNxkjMwADMwAzMxAzLxk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樹鼩以黎明和黃昏時最為活躍,中午活動較少,實驗室飼養的樹鼩喜在籠內作翻滾竄跳活動,能量消耗較大。飼養籠不宜過小。因鼩產育時不能驚動,否則易造成仔鼩被噬食,或拒哺乳的情況。樹鼩晚上捲縮在籠的一角,以尾裹頸而睡。
樹鼩是雜食性動物,常以昆蟲、小鳥、五穀野果為食,更喜甜食如蜂蜜。鑒於其肉食性強,籠養時須注意有足夠的蛋白質飼料。營養缺乏或低下時體重減輕,毛無光澤,易患疾病而死亡。籠養時可供軟的高蛋白飼料、水果、蔬菜。如供應一般蛋白飼料時需加1/4雞蛋白/只,熟肉(牛肉、兔肉、鼠肉、豚鼠肉均可)10克/只,均每周2次。
樹鼩性成熟時間約為6個月,懷孕期41~50天,繁殖能力強,胎仔數為2~4隻,每年4~7月為生殖季節。實驗室飼料時宜雌雄分居,交配時合籠,懷孕時分籠將雌者轉到繁殖籠內,分娩育仔。子樹鼩初生時體重約10克(9.8±1.4克),頭射長6.4±0.4厘米,尾長3.8±0.29厘米,剛生下的樹鼩全身無毛,皮膚粉紅,眼閉,只會蠕動,5~6天皮膚變黑,開始長毛,14~21天開眼,3周開始走動,4周可跳動,5~6周斷奶而獨立生活。
生活環境
野生樹鼩多在丘陵,平原近農舍旁的灌木丘林里活動,有時出入於農舍園宅,行動靈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樹上築巢。常見單個出沒於叢林或村道、園內。雌性成對生活,不群居。雄者性凶暴,兩雄相處常互相咬斗,因此不易將兩隻雄性同籠飼養。室內飼育時,除了保持25~28℃室溫和60%以上的相對溫度等條件外,宜將樹鼩成對(1♂1♀)分籠飼育。
習性:棲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山地、丘陵和平原谷地的森林或林緣灌叢,也常見於村寨附近的稀樹灌叢。善於攀緣,營地棲和樹棲生活。白晝活動。森林或林緣灌叢,也常見於村寨附近的稀樹灌叢。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研究套用
神經系統![樹鼩](/img/b/245/nBnauM3X2MDN4gjM1gTOxgjM4QTM4QTN3gDMxADMwAzMxAzL4k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消化系統方面用於進行胃黏膜、下頜牙床、膽石症的研究。泌尿系統方面用於交感神經對腎小球結構的作用,腎功能衰竭等研究。神經介質方面有作乙醯膽鹼、五羥色胺、腎素、血管緊張素等的研究。病毒方面作了隱性病毒如皰疹毒、腺病毒方面的研究。樹鼩在自然條件或實驗室條件下能感染人的皰疹病毒。
中國對樹鼩的研究早見於教研學和動物學方面,套用於醫學方面較晚。1975年最先用於代替恆河猴作為小兒麻痹方面的試驗未能成功。以後用於研究鼻咽癌EB病毒,初步取得某些結果,將EB病毒注進腸系膜淋巴結能使淋巴組織增生。用樹鼩鼻黏膜細胞作培養後接種EB病毒取得較好的結果。樹鼩作為A型肝炎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的肝炎模型分別取得了一定的陽性結果。以樹鼩作為輪狀病毒的腹瀉病理模型已獲得成功。有些學者對樹鼩24小時活動規律進行了觀察。由於樹鼩血中高度密度脂蛋白成份占血脂總量的60~70%,比例較高,已用於探索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理的研究。此外還發現高膽固醇膳食下,容易形成膽結石,為高脂血時膽固醇排出途徑提供客觀依據。有人還用樹鼩進行了化學的致癌,特別是黃麴黴毒素致肝癌的研究,計畫生育的研究等。
樹鼩具有酒精耐受能力
人類通常被認為是唯一能定期攝入酒精的動物,但是科學家如今發現馬來西亞的羽尾樹鼩依靠一種相當於啤酒的飲食生活,而且可能已經這樣生活了長達5500萬年之久。樹鼩被認為與所有現存靈長類動物的最晚近共同祖先非常相似,這增加了人類對酒精的敏感可能是一種進化特徵的可能性。樹鼩以玻淡棕櫚(bertam palm)花蕾的花蜜為食。它的花蜜發酵產生了多達3.8%的酒精。這種棕櫚樹終年以一種複雜的時間表產生花蜜,這看上去是為了讓樹鼩的授粉作用最大化。
Frank Wiens及其同事攝像記錄了樹鼩常規的夜間進食時段,並跟蹤了用無線電標記的樹鼩的運動,從而估計它們酒精攝入量。儘管按照人類的標準,一隻樹鼩在任何一個夜晚都有36%的酒醉的可能性,這組科學家沒有觀察到這種動物的任何酒醉的跡象。他們對毛髮的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證實了這種動物的高酒精攝入量,這讓他們提出樹鼩非常可能擁有一種有效地降解酒精的生物化學路徑。
總之樹鼩是一種體小,繁殖快,易捕捉和飼育,進化程度高,新陳代謝比犬、鼠等動物更接近於人,人體解剖也近似於人,較價廉的靈長類動物,醫學生物學的用途很高,已受到廣大學者的重視。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目前使用的樹鼩大多數為野生捕捉的,年齡及健康情況不詳。中國雖有人在實驗室繁殖成功,但量太少,不能滿足實驗室的套用。因而要把樹鼩變為實驗動物尚需作很大的努力,至於馴化,實驗室大量繁殖,系統了解其正常生理指標,遺傳背景及常見病的防治等還有待各個學科的共同努力。
![樹鼩](/img/3/176/nBnauM3X0cjN0ETM3gTOxgjM4QTM4QTN3gDMxADMwAzMxAzL4k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由於樹鼩是一種體小、價廉的介於食蟲目和靈長目之間的動物,它的新陳代謝遠比犬、鼠等動物更接近於人,大體解剖也近似於人,因此在醫學生物學上用途很廣,受到廣大科學工作者的重視。現已用於化學致癌的研究、黃麴黴素致肝癌的研究,人皰疹病毒感染的研究、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睡眠生理的研究等。特別有意思的是這種動物長期飼餵高膽固醇食物時不易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觀察到其食入的膽固醇都以膽鹽的形式排泄掉,值得進一步認真研究。
基因修飾
2016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學家首次建立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