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樹皮彝族鄉清代曾設汛(1730年),民國25年(1936年)為大樹鄉;1949年建區人民政府,並與錦屏合併,稱錦樹區;1958年稱星火公社,1961年為(中)公社,隸屬於維摩區;1962年恢復為區,1970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為區;1987年改區為樹皮彝族鄉。境內東南部為乾壩區,西北部為半山區和山區,年平均氣溫14.7℃-15.8℃,海拔在1521—2000米之間。鄉政府駐地樹皮距縣城34公里,全鄉下轄樹皮、朦朧、矣得、小新寨、那苴、白色姑、則則租、小壩心9個村民委89個自然村131個村小組。轄區內居住著漢、彝、苗、壯等民族9353戶41271人。全鄉國土面積為599.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637畝,其中田3706畝,旱地62931畝,農民人均耕地1.61畝。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緊緊圍繞縣委、政府確定的經濟發展思路和我鄉"1213"經濟發展思路,在鄉貧民窮、財政極端困難的嚴峻形勢下,始終堅定信心,克服困難,鼓足幹勁,團結和帶領各級各部門和廣大民眾,在困難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找出路、求發展,採取各種措施,挖掘潛力,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當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12299.8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3.67萬元,糧食總產量1792.9萬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9080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5598萬元,人均純收入實現1438元,人均有糧425公斤,年末人口4127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99‰。
農業生產
樹皮彝族鄉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放在工作的首位,調整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加快特色產業發展,農村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一是克服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力推廣良種,落實各項農業科學技術措施,糧食生產喜獲豐收。五年來,共推廣良種13720斤,推廣面積32680畝,實施電腦農業示範種植玉米累計15萬畝,糧食總產量1792.9萬公斤;二是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全鄉的糧經比例調整到4.4:5.6,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鄉辣椒種植面積達75700畝,產量855.31萬公斤,產值達4276.55萬元同時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烤菸、三七等經濟作物,拓寬後勁財源建設,增加農民收入;三是依託小壩心、則則租、白色姑三個村民委的草場資源,適度發展畜牧養殖業,推廣良種繁育,加大疫病的防治力度,做到了有步驟、有計畫、有目標、有方向,全鄉的畜牧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推廣青儲飼料1408噸,桔桿氨化1382噸,生豬存欄23416頭,出欄28003頭,大牲畜存欄19914頭,出欄3051頭,山羊存欄19165隻,出欄14291隻,肉類總產量3563噸,畜牧業總產值達3214萬元;四是林業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十五”期間,我鄉共退耕還林3738畝,每年可為農民增收97萬元,有效地緩解了生態環境日趨惡劣的壓力,促進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農村經濟
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下,樹皮彝族鄉產業結構調整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各項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十五”期末,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12299.8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792.9萬公斤,人均純收入實現1438元,人均有糧達425公斤。“十一五”期間,鄉黨委、政府又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做強做大辣椒支柱產業,鞏固和發展農業、畜牧業兩個傳統產業,培育烤菸為後勁產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扶持開發礦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三個新的經濟成長點”的經濟發展思路(簡稱1213發展思路)。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這一發展思路,銳意進取,務實創新,紮實有效地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使全鄉經濟社會安定團結、持續發展。
全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9,501.96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6,948.95 萬元,占總收入的 73.13 %;畜牧業收入 2,312.51 萬元,占總收入的24.3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5261 頭,肉牛 2765 頭,肉羊 12106 頭);漁業收入 1萬元,占總收入的0.01%;林業收入17萬元,占總收入的0.18%;第二、三產業收入212.50萬元,占總收入的2.24%;工資性收入 132.50 萬元,占總收入的1.39%。農民人均純收入143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2.5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533 人(占勞動力的2.46%),在省內務工155 人,到省外務工378 人。
基礎建設
一是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鄉人民政府本著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商,立足於發展特色經濟。投資50餘萬元,修築了樹皮商貿大街延長線即“阿吉”大街前200米段。共鋪墊石方1200㎡,修通地下排水溝510米,整條街道寬30米,長200米。同時,籌措資金4.5萬元,在1400米街道兩旁的人行道上種植了256株天竹桂,為乾旱的樹皮大街披上了綠裝,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緩解了樹皮街天交通堵塞、人流擁擠的現象,有力地促進了我鄉商品的流通和市場的繁榮。二是交通基礎建設有新突破。共投入資金240萬元,完成了樹皮至石缸寬6米、長12千米,樹皮至麥色白租寬6米、長18千米的鄉村公路建設工程,樹皮至小壩心的鄉村公路建設亦完工。這些鄉村公路的修通,將為沿途12個村小組,1038戶4771人的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將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三是水利建設再上新台階。我鄉從實際出發,爭取到人畜項目資金9.81萬元,民眾投勞集資14.715萬元,建109口人飲水窖工程,徹底解決109戶488人和126頭大畜的飲水困難。爭取到旱地集雨項目資金30萬元,民眾投勞集資45萬元,建300口旱地集雨水窖工程。解決了樹木架革200戶,大龍樹26戶、大塘子58戶的旱地農業用水問題。
扶貧工作
樹皮彝族鄉鄉黨委、政府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來抓,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基礎,積極推進扶貧項目的實施,按時、按質、按量實施好所有的工程項目。同時,動員廣大幹部民眾積極參與扶貧工程建設,加大工作力度。
重點突破難點和重點村寨,特別是突破了思想較為落後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以點帶面,推動了全鄉扶貧工程建設。共完成小水窖282口,解決了282戶1269人的飲水困難。
總投資12萬元,建沼氣池100口,補助水泥2200包,配套鋼筋1000公斤,配套燈爐俱100套,灶俱100眼。
財稅金融
認真執行《預算法》的有關規定和鄉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預算草案,嚴把支出關,堅持“量入為出,量財辦事”的原則,處理好穩定和發展的關係,以“調整結構、確保重點、壓縮一般、加強管理”的方針,按照“一保二資、二保機構正常運轉、三保專款兌現、四保處理緊迫事務”的原則,把有限的資金科學合理地安排。強化稅收征管,打擊各種偷稅、漏稅、騙稅、抗稅的行為。加強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力度,盤活預算外資金存量,規範體制運作,2005年,實現財政總收入43.67萬元。鄉信用社圍繞全鄉的中心工作,最佳化信貸結構,加大信貸投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年末存款餘額1250萬元,貸款餘額1391萬元。
社會事業
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依法治教的原則,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體制,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投資80萬元建蓋那苴國小教學樓和矣得國小教學樓,其中上級拔款60萬元,民眾捐資20萬元。加強對中國小校的管理,鞏固好“普九”成果,做到依靠教研促質量,強化管理見成效,突出重點創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今年的學年統考及中考中,樹皮中學校中考上線人數152人,上線率達75%,全縣排列第五名,初二總評居全縣第四,其中初二的物理和數學名列全縣第一。為建立一支高效、廉潔、敬業的教師隊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對中學校的全體教職工進行了全員競聘,競聘工作做到公開、公正、公平、擇優。為提高全鄉國小的教育教學質量,先後選送了4名教師分別到楚雄、曲靖、文山等地參加省、州級骨幹教師培訓,組織各村完小校長、二級完小負責人共30余教師參加新課改培訓。為鄉中心校、朦朧國小、樹木架革國小、所紅國小、白色姑國小安裝了遠程教育收視系統。組織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舉行“送課下鄉”活動,全鄉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不斷增強,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廣播電視、電信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全鄉已全部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在矣得、樹皮、朦朧三個村民委建成了有線電視網。在鄉政府所在地建了移動信號塔、聯通信號塔、小靈通信號塔,在朦朧村建了一個移動信號塔,在馬恆、朦朧、朦朧新寨、得基、矣得、樹木架革、龍溪等村寨開通了固定電話,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科教文衛
人口衛生
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逐步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及鄉村一體化進程,建蓋了鄉衛生院辦公樓,配備“B超”、“X光機”等醫療器械,改善了辦公條件和醫療條件,提高了醫療服務水平。同時,抓好疫情監測和疫病防治,較好地保障了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
全鄉現有農戶 9390 戶,共農業人口 41195人,其中男性 21019 人,女性 20176人,勞動力 21655 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0 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0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享受低保 0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
鄉衛生院現狀:丘北縣樹皮衛生院創建於1956年,歷經年的風風雨雨,現已發展成為一個集醫療、防疫、保健、教學等功能為一體的基層醫療單位。現有在職職工23人,其中大專學歷7人,中等專業16人,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及業務素質。現有設備X光機一台、B超一台、血液分析機一台,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檢驗科、功能科、口愛莫能助腔科、防保科等科室。占地面積1891平方米。設有村衛生所8個,村衛生員33個。
人畜混居的農戶 7239 戶,占農戶總數的77.09%。
強化對衛生工作的領導,進一步緩解民眾“就醫難、看病難”的問題。全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1.47%,全年共收治病人2000餘人次,其中住院病人100餘人次,治癒90餘人,治癒率85%;急診搶救病人20人次,搶救成功19人,成功率達95%。完成活鼠監測70隻,監測率達100%。
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日趨緩和,逐步形成協調發展的良好局勢。“十五”期間共實施退耕還林3738畝,生態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同時在全鄉範圍內全面推行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完〖CM(22〗成“獎優免補”辦證152戶,全鄉人口出生率為〖CM)〗16.02‰,人口自然增長率10.99‰。嚴格土地管理,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強化礦產資源勘查監管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災害防範工作進一步加強,土地收儲工作進一步規範。
積極抓好冬季徵兵、擁軍優屬、救災救濟、低保等工作,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同時,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村寨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行政建設
認真執行鄉人大及主席團會議的決定和決議,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廣泛聽取各人民代表團的建議和意見。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案22件。紮實開展“四五”普法教育,法制建設進程加快;高度重視民眾的來信來訪工作,共受理了民眾的來信來訪51件,辦結率達82%,民眾反映的各種信訪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狠抓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維護社會穩定,營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嚴格按照各項法律法規來履行職責,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促進政府行為的規範化、制度化;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和幹部職工參與賭博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廉潔自律意識不斷增強,廣大幹部職工的工作作風、生活作風有了較大轉變,思想觀念的更新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全鄉共有9個總支,41個支部。黨員638人,其中:在崗職工黨員133人,農村黨員505人,女黨〖CM(22〗員64人,少數民族376人;35歲以下200人占〖CM)〗31.3%,36歲至45歲167人占26.2%,46歲以上271人占42.2%,國中以下占74.3%,中專、高中以上文化占25.7%,大專以上占4%。通過“雲嶺先鋒”工程的實施,基層組織戰鬥力增強,黨員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全鄉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特色產業
舉全鄉之力,做強做大辣椒特色產業
辣椒作為樹皮彝族鄉的第一大支柱產業,鄉黨委政府始終按照“調整結構促增收,突出特色闖市場,”的工作理念,突出工作重點,克服產業發展中的困難,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促使辣椒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1、進一步強化對辣椒產業發展的認識和領導,舉全鄉之力打造“丘北辣椒第一種植基地”。鄉黨委、政府在發展辣椒產業的組織領導上是“著眼於市場,置根與規模,強化於引導,致力於品質”四措並重。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對全鄉辣椒的年度發展規劃、地塊落實以及育苗等各項工作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制定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形成“領導包片,職工包村到戶”的良好工作格局。
2、做好辣椒支柱產業這篇大文章。2006年,全鄉種植辣椒7.8萬畝,產量突破1000萬公斤,產值突破1億元,達到1.2億元,辣農戶均收入突破1萬元,達到1.3萬元。2007年,鄉黨委、政府將大舉措抓好辣椒產業的發展。
3、加大對辣椒種植區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辣椒產業的持續發展。鄉黨委、政府藉助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大好機遇,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認真實施好小水窖、旱地集雨灌溉工程。保證辣椒生產過程中育苗、移栽、中耕管理等生產用水。
4、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為辣椒交易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平台。目前,投資近千萬元,長1400餘米的“阿吉”大街(彝語:辣子大街)已經完成前200米的街面硬化工程,今年引資300餘萬元開發建設的400米街道新建各項工程也有序向前推進。
5、狠抓“142”產業發展思路的落實。鄉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強與省農大、縣辣椒研究所等部門的密切配合,結合全鄉實際,逐步探索出符合鄉情的“142”產業發展思路,不斷促進全鄉辣椒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發展。“1”是牢固樹立“辣椒興鄉”的產業發展觀念。逐步把辣椒從自產自消轉變到富民興鄉的產業發展狀態。
風土人情
樹皮彝族鄉距丘北縣城34公里,轄區內居住著漢、彝、壯、苗等民族共9390戶41539人,其中,少數民族23820人。村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愛好文藝。在很多自然村都活躍著一支生動活潑文藝(花燈)隊伍,每逢過年過節或是農閒時節,文藝(花燈)宣傳隊員換上節日盛裝,用自編自導的舞蹈、秧歌、弦步和甜美的歌聲歌頌黨和幸福美好生活,充分體現了逐步富裕起來的農民的精神風貌。在樹皮彝族鄉存在著特別流行的一種文藝活動,就是每逢村上的老人去世時,去世老人的女兒都要邀請這“一”支文藝(花燈)隊伍去為去世的老人送葬,這是兒女們的一片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