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標點 :biāo diǎn
釋義
①標點符號。
②給原來沒有標點的著作(如古書)加上標點符號<動詞>:標點二十四史。
種類
大類
標號包括破折號、括弧、省略號、書名號、引號、連線號、間隔號、著重號、專名號等,主要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和作用。
點號包括頓號、逗號、分號、句號、問號、嘆號及冒號等,這些點號主要表示語言中種種停頓。
需要注意的是,問號和嘆號也兼屬標號:就其表示句末停頓而言,是點號;就其表示句子語氣而言,是標號。
小類
1.逗號
(,):一句話中間的停頓。
(間接引用時可以用。)
例:曾經記得某人說過,……
位置:緊挨著文字,放在其偏下,並占一個格。(不能出現在一行的開頭,如果出現該情況,在字格外寫。)
2.分號
(;):一句話中間的並列分句的停頓。
位置:同“逗號”。
3.頓號
(、):一句話中間的詞或短語的停頓。
位置:同“逗號”。
4.冒號
①: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話。
直接引用:——說:“……”
間接引用:——說:……
②:用在總起用句後面,表示提示下文。
例:坐可以有幾種姿勢:可以……,可以……。
③用在總結句前面,表示總結上文。
例:可以……可以……:這是坐的幾種姿勢。
位置:同“逗號”。
5.句號
陳述句或語氣較緩慢的祈使句完了之後的停頓。
位置:同“逗號”。
6.問號
用在疑問句完了之後(選擇性疑問句中,一般中間用逗號,最後一句用問號)。
位置:同“逗號”。
7.感嘆號
語氣較強的祈使句和感嘆句完了之後的停頓。(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後面也可以用感嘆號)
位置:同“逗號”。
8. 引號
引號的形式為雙引號"“”"和單引號"‘’"。
A.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話,用引號標示。
例如:
a)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況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b)"滿招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流傳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年了。
c) 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神形兼備,充滿生機"。
需要著重論述的對象,用引號標示。
例如:
古人對於寫文章有個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內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
具有特殊含意的詞語,也用引號標示。
例如:
a)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
b)這樣的"聰明人"還是少一點好。
B. 裡面還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
例如:
他站起來問:"老師,'有條不紊'的'紊'是什麼意思?"
9.括弧
括弧常用的形式是圓括弧"()"。此外還有方括弧"[]"、六角括弧"〔〕"和方頭括弧"【 】"
行文中注釋性的文字,用括弧標明。注釋句子裡某種詞語的,括注緊貼在被注釋詞語之後;注釋整個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標點之後。
例如:A)中國猿人(全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或簡稱"北京人")在我國的發現,是對古人類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B)寫研究性文章跟文學創作不同,不能攤開稿紙"即興"(其實文學創作也要有素養才能有"即興") 。
10.破折號
破折號的形式為"——"。
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用破折號標明。
例如:A)邁進金黃色的大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廳,就到了大會堂建築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
B)為了全國人民--當然也包括自己在內--的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兢兢業業,努力工作。
話題突然轉變,用破折號標明。
例如:"今天好熱啊!——你什麼時候去上海?"張強對剛剛進門的小王說。
聲音延長,象聲詞後用破折號。
例如:"嗚——"火車開動了。
事項列舉分承,各項之前用破折號。
例如: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環境物理學分為以下五個分支學科:
——環境聲學;
——環境光學;
——環境熱學;
——環境電磁學;
——環境空氣動力學;
11.省略號
省略號的形式為"……",六個小圓點,占兩個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詩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個小圓點來表示。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號標明。
例如:她輕輕地哼起了《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樹葉兒遮窗欞啊……"
列舉的省略,用省略號標明。
例如:在廣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鐘、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蘭……春秋冬三季的鮮花都擠到一起啦!
說話斷斷續續,可以用省略號標示。
例如:"我……對不起……大家,我……沒有……完成……任務。"
12.著重號
著重號的形式為"."。
要求讀者特別注意的字、詞、句,用著重號標明。
例如:事業是乾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
13.連線號
連線號的形式為"-",占一個字的位置。連線號還有另外三種形式,即長橫"——"(占兩個字的長度)、半字線"-"(占半個字的長度)和浪紋"~"(占一個字的長度)。
兩個相關的名詞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中間用連線號。
例如:
A)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B)複方氯化鈉注射液,也稱任一洛二氏溶液(Ringer Locke solution),用於醫療和哺乳動物生理學實驗。
相關的時間、地點或數目之間連線號,表示起止。
例如:A)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B)"北京——廣州"直達快車。
C)梨園鄉種植已經進入豐產期,畝產1000公斤~1500公斤。
相關的字母、阿拉伯數字等之間,用連線號,表示產品型號。
例如:在太平洋地區,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纜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纜投入運營。
幾個相關的項目表示遞進式發展,中間用連線號。
例如:人類的發展可以分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這四個階段。
14.間隔號
間隔號的形式為"·"。
外國人和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內各部分的分界,用間隔號標示。
例如:李奧納多·達·芬奇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書名與篇(章、卷)名之間的分界,用間隔號標示。
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15.書名號
書名號的形式為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 〉"。
歌曲名、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用書名號標示。
例如:a)《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讀過魯迅的《孔乙己》嗎?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
d)桌上放著一本《中國語文》。
e) 廣播裡響起了《義勇軍進行曲》。
書名號裡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裡邊一層用單書名號;少數情況下,出現三層書名號時,最里一層書名號用雙書名號。
例如:a)《〈中國工人〉發刊詞》發表於1940年2月7日。
b)他的畢業論文《魯迅先生〈《吶喊》自序〉試析》獲得一致好評。
注意:書名號與書名號之間不需要任何標點符號。
例如:《家》《春》《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16.專名號
專名號的形式為"____"。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專名下面,用專名號標示。
例如:司馬相如者,漢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長卿。
專名號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裡面。為了跟專名號配合,這類著作里的書名號可以用浪線"~~~~"。
例如: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置:同“逗號”。
用法示例
引文 末尾標點的位置
如果引者是把引語作為完整獨立的話來用,那么為了保持引語的完整獨立性,末尾的標點應該放在引號之內。例如:總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記住:“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吳晗《說謙虛》)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語作為自己的話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標點,標點須放在引號外面。例如: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引語末尾的標點如果是問號或嘆號,那么即使作為作者的話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省略號 前後標點的使用
如果省略號的前面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應該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點號。例如: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如果省略號前面的句子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原則上不加標點符號。
省略號後面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連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標點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如果省略號後面還有文字,為了表示這些文字跟省略號及省略號之前的文字關係較遠,可以在省略號後面加上句末點號。例如:現在在創作上有一種長的趨向:短篇向中篇靠攏,中篇向長篇靠攏。長篇呢?一部,兩部,三部……。當然,也有長而優、非長不可的,但大多數是不必那么長,確有“水分”可擠的。(《語文建設》1991年第7期第32頁)
破折號 前後標點的使用
表示話題或談話對象突然轉變,或語意有所躍進的時候,破折號前面常常用個句末點號,用以表示破折號前面的話語和意思的完整性與獨立性。例如:
(1)過了一會兒,又聽見一個說:“怎么,你們都走啦?難得來一趟,自由自在地洗個澡,也不多玩一會兒。——哎呀!我的衣裳哪兒去了?誰瞧見我的衣裳啦?”(《牛郎織女》)
(2)林先生猛地抬起頭來,正和那老婆子打一個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來買過年東西么?請到裡面去坐坐。——阿秀,來扶朱三太。”(茅盾《林家鋪子》)
(3)嘿,幾十層樓的高房子、兩層樓的汽車,各種各樣好看的好用的外國東西……老鄉!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見識一下啊!——做滿三年,以後賺的錢就歸你啦!我們是同鄉,有交情。——交給我帶去,有什麼三差兩錯,我還能回家鄉嗎?(夏衍《包身工》)
表示注釋性話語的時候,破折號前面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它把注釋語和被注釋語分成兩部分,人們在讀到破折號的時候,自然會停頓一下,前面不用標點也不會妨礙閱讀理解。
破折號的後面不用標點符號。
在“某某說”的後面的 點號 的使用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前,它後面一般用冒號,也有人用逗號。例如:
(1)同伴讓我一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說:“算了,不看了,你們去吧。”(《中華散文》1999年第2期)
(2)我說道,“爸爸,你走吧。”(朱自清《背影》)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後,它後面要用句號。例如:“讓大家笑笑,有什麼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麼。”他說。(《中華散文》1999年第2期第28頁)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中間,它前後的引語是一個人的話,它後面要用逗號。例如:“他不信,”砌成台子的全體石塊一齊說,“馬上給他看看,把他扔下去!”(葉聖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如果“某某說”後面不是直接引語,而是轉述“某某”話的大意,“某某說”的後面一般用逗號。例如:女朋友去看了回來報告說,最喜歡那套短打緊身的懸短花色皮衣,很孩子氣的。
古時候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一段為“讀”(念“豆”,相當於現在的逗號)。宋朝時期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歷史沿革
1919年國語統一籌圖備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建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1990年4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對標點符號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規定和說明。
歷史意義
漢語標點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林氏認為,狹義的標點指書寫形式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非書寫形式的標點,如間空、大寫、分段等,並把非書寫形式的標點作為研究對象。鉤識號從先秦至少到漢代一直用來斷句。《說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為條目,兩者配對,是漢語早期的句讀符號。然後逐次介紹唐代寫本和《金剛經》刻本的標點,宋代至清中葉的標點,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標點,以至新中國的《標點符號用法》,稱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統的標點符號簡史。句讀是中國傳統的標點,則在第一篇中設“句讀·圈點”作了專門的討論。
西方標點源於古希臘。林著說,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銘文,用詞連寫,只是偶爾用直行的二連點和三連點分隔詞句。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辭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為連寫難以斷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人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五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他的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行銷歐洲各地,這幾種基本標點為各語種普遍採用。歐洲各語種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英語標點是在18世紀晚期才完備的。
幾千年來,漢語和西方一些語種的標點符號的發展和變化是有很大差異的,從巨觀上考慮,也有相似的前進軌跡。那就是由字、詞、句的連寫,而逐步採用標點或非標點的方式斷詞斷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見解、不同學派採用不同的標點符號,逐步舍異求同,而在一個語種內採取統一或基本統一的標點符號體系。
耐人尋味的是,人類在古代就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但是創造為數不多的標點符號卻是步履維艱。中國在殷商時代已創造出甲骨文,發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載約有4 500個單字(可識者約為三分之一)。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從那時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認可使用的還只有句(。)、讀(、)、表示著重的(.)、表示專名的(——)等幾個標點而已,而且這些標點符號常常同其他符號(如評點符號)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才有成為系列的12種標點。
古代希臘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已經是哲人輩出,為後世留下哲學、史學、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大量文獻。可是直到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創製出三級點號:中圓點(· )、上圓點(˙)、下圓點(·),從無到有,且成序列,彌足珍貴。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問題。
嘆號是14世紀下半期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的創造。在現存的文獻中最早的嘆號見於佛羅倫斯城邦執政官、作家科盧特喬·薩盧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論法律和醫學之高尚》1399年抄本(參見第二篇2.2)。德國刊印的書籍在16世紀開始使用嘆號。英語和俄語的嘆號出現於17世紀初。莎士比亞在1610~1611年寫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嘆號”稱為note of admiration(讚嘆符)。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本·嬌生說嘆號在句子“帶讚嘆”的口氣說出時使用。1657年英語嘆號開始使用現代名稱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譜》中自擬的10種標點中有“慨嘆之號”(!)和“驚異之號”( )。魯迅1909年在《域外小說集·略例》中提出四種新式標點符號,其中有(!),表示“大聲”。1919年《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定名為“驚嘆號”,1951年《標點符號用法》改稱“感嘆號”,1990年以後正式名稱簡化為“嘆號”。
西方的標點符號在16世紀主要有朗誦學派和句法學派兩個學派,主要是由古典時期希臘文和拉丁文演變而來,在17世紀後進入穩定階段。俄文的標點是依希臘文而來,到了18世紀採用西歐的標點方法。
古代的漢字作品無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斷句。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
中文發展
中國標點符號的歷史:
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誌,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這一用法直到20年代還有沿用。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_________”則晚至明代出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標點符號多用來表示停頓,沒有多少意義上的差別,而且沒有標點的書居絕大多數。
鴉片戰爭以後,新思想傳入,西洋標點也跟著進來了。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遊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云:“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次年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