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邊人

《樂邊人》,晚唐作品,五言古詩,作者劉駕。詩曲盡其致地剖析著心理,似乎是面臨當兵者的解嘲。笑有時比哭難看,樂有時自悲極而生,服從中往往夾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過“樂邊人”的反常情事,詩人深刻揭示出一種生活意蘊。如此好詩,已無須計較語言技巧之工拙了。

樂邊人
劉駕
在鄉身亦勞,
在邊腹亦飽。
父兄若一處,
任向邊頭老!

簡介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反常的現象 ,特別在底層社會。例如一般人視監獄為畏途,可也有人苦於無食無家,對入獄求之不得。在封建時代,赴邊打仗對一般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苦事,連盛唐英雄之士也道“孰知不向邊庭苦”(深知不必到邊庭受苦),可見未有以戍卒即“邊人”生涯為安樂者。此詩題為“樂邊人”,首先就令人驚奇,不免想看個究竟了。
“在鄉身亦勞 ,在邊腹亦飽 ”。詩篇開門見山,直入情事 。 似乎有一個即將赴邊的角色在那裡權衡“在鄉”與“在邊”二者的優劣,兩句詩便是其人的內心獨白。“在鄉身亦勞”,這句暗示著更多的一層意思,即“在邊身亦勞 ”。兩下打成平手 。這是一比。“在邊腹亦飽 ”,也暗示著更多的一層意思,即“在鄉可不一定了 ”,於是在邊就勝了一籌 。這是再比。一再權衡 ,則此人赴邊之志已決。這種比較的手法,可說無可奈何中有其情實 。老百姓在故土迫於饑寒,難以為生,只有當兵吃糧的路了。另一方面,這比法又明顯地有自欺自慰的成分,它根本不管在鄉的更多好處 ,所謂“在家千日好”,和在邊的更多險處,所謂“也知塞垣苦 ”,以彼下駟,對此上駟。又像是不得已中尋求心理平衡。所以兩句厚人耐味。
至此,一個農家漢子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他大約是一個募兵對象。從第三句看其人有父兄而不能團聚 ,那這“父兄”何在呢?可能已先他從軍在邊了。也可能彼此離散 ,他猜測親人終不免走上同一條路。這使他大做其白日夢 :“父兄若一處,任向邊頭老!”要是親人再能團聚,那真可以在邊地終老,樂不思鄉了。想得未免太美,赴邊又不是卜宅移居,哪能那樣舒服地養老,“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杜甫)。這未免又成自欺 ,為自己安然赴邊尋找理由罷了。或許“ 任向邊頭老 ”即“任向邊頭死”的一轉語,也未必可知。
這首小詩就這樣曲盡其致地剖析著心理,似乎是面臨當兵者的解嘲。笑有時比哭難看,樂有時自悲極而生,服從中往往夾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過“樂邊人”的反常情事,詩人深刻揭示出一種生活意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