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良才、明朝初年的江湖郎中。先輩世居浙江省寧波地區,到樂仁時官拜刑部尚書,因避朱溫亂唐,在鄞縣隱居。到樂良才一代,家道已經衰弱,為江湖郎中。明朝永樂初年,樂良才流落北京城,走街串巷,行醫賣藥(書中記載樂良才為“鈴醫”,因是走街串巷搖鈴行醫之故)。樂良才在北京定居後,娶楊氏為妻,有子樂廷松。他承襲了遊方郎中的一貫特點,就是既行醫看病,又能問藥製藥,還有很多偏方秘方,不乏療效獨特者。其子樂廷松,以及三世樂懷育,四世樂廷松,以及三世樂懷育,四世樂顯揚,均繼承樂良才衣缽,行醫問藥。,均繼承樂良才衣缽,行醫問藥。直到清初樂顯揚當了太醫院吏目才結束。這些都為樂氏和北京同仁堂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北京同仁堂藥店早已名揚海內外,再經過這幾年全國各地不斷播放電視連續劇《大宅門》,同仁堂差不多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名氣可謂大矣!不過同仁堂可不是浪得虛名,它的名氣是同仁堂創辦者樂氏家族300餘年苦心經營得來的。同仁堂研製的幾十種中成藥是世界名藥,以致很多外國人遠涉重洋,專門到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同仁堂樂家老店來購買它的藥丸。例如能使病人起死回生的急救藥“安宮牛黃丸”,就獲得了國家金質獎;還有很多銀質獎,如“牛黃清心丸”等等不一而足。1992年起,同仁堂還被評為國家一級企業。
同仁堂不光現代有人傳頌,它早在清初就因藥有奇效而被列為御藥房供奉。清代的文人學士在著作中也不斷提到同仁堂和它的名藥,如同治十二年(1873)楊靜亭所著《都門案纂》、光緒十三年(1890)李虹所著《朝市叢載》等都有同仁堂藥鋪的記述。同仁堂所有這一切,都是和它的主人樂氏家族密不可分。中國醫學家
在中國醫學的發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卓越的醫學專家。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成就值得我們銘記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