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萬壽寺

樂至萬壽寺

樂至萬壽寺位於樂至縣城西南,在童家鎮萬壽村天台山上。天台山呈北西走向,面積約六千平方米。山間農作物與林木相間,有上千年古柏和古銀杏,鬱鬱蔥蔥,山水環繞,蔚為奇觀。

基本信息

概述

樂至萬壽寺
樂至萬壽寺位於樂至縣城西南,在童家萬壽村天台山上。天台山呈北西走向,面積約六千平方米。山間農作物與林木相間,有上千年古柏古銀杏,鬱鬱蔥蔥,山水環繞,蔚為奇觀。樂至萬壽寺離縣城12公里,每天有客運班車開往寺院門前,交通十分方便。

歷史

據現存有關碑文和乾隆版、道光版樂至縣誌記載,萬壽寺創建於明朝正統初年。明朝皇帝為了興隆佛法,敕賜西度之人喇嘛僧悟脫前往天下,向各府、州、縣官員軍民人等宣傳佛法,“揚闡宗風”,讓廣大人民民眾“聽意自在修行,上下各安其分,長幼各遂其生,同歸於人壽之域,同安於泰和之世。”這樣,對上可以“陰翊”庇佑朝廷,對下足以“勸善化修”利於百姓。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歸於淨土的快樂。皇帝還要求各地“聽其從便修行,以成正覺,並不許悔謾欺凌,生事阻壞,如有不遂朕命,乾罰無赦!”
悟脫大師雲遊至天台山,視山“基合卦位,坐坎向離”,“左山飛鳳,右水流虹,發源雲頂,派衍婆娑”。於是在天台山上“披草芥,除荊棘,後建殿宇,前開月池”,面朝南方,建立本寺,為謝皇恩取名曰“萬壽”。由此,悟脫大師成為樂至萬壽寺開山祖師。萬壽寺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觀音殿、武聖殿、藏經樓、塔靈等,殿宇巍峨深廣,結構典雅古樸,樓閣廊房通達,規模宏偉壯觀。寺內古木參天,佛像眾多。正殿前月池獅橋,雕鏤精細,游魚出沒橋陰,給人以“惠莊濠梁之樂”。東西兩廊,花木扶疏,曲徑通幽,達於後殿,左右石砌長方花台,分植牡丹、芍藥數十本,春時燦若雲霞。
萬壽寺在清代極為興盛,有廟產數百畝,常住僧人三十餘人,高僧輩出。初由楚石老和尚掌教三十餘年。曾任成都文殊院第八代方丈的桂芳大和尚,幼年祝髮出家于樂至萬壽寺,晚年退院,歸養故山于樂至萬壽寺,後圓寂安葬於樂至萬壽寺旁。桂芳大和尚系貧苦農民出身,幼年就幫人做長工放牛,一字不識,但為人忠厚老實,仁慈善良,很小就具有神通。一次師父叫他去送信,並要他帶回一雙釘鞋(過去下雨天穿用的木履鞋),他卻在寺廟門口的桂花樹邊睡覺。幾個時辰之後,有人向師父稟報,師父追查下來,居然發現他不僅已將釘鞋拿來,還稱信已送到!為此,師父給他取名曰“桂芳”,為桂花芳香開竅之意。桂芳在文殊院學修時,不畏髒、苦,堅持將大家入茅廁用過的潔身蔑片,清洗後以備重新使用。清洗時發現有鋒利者,為避免割傷人皮膚,競親自用嘴唇去試鋒!其真誠敬業之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傳說桂芳還堅持按老方丈教他拜佛的方法修行,天天虔誠地跪拜彌勒菩薩,拜了三年,拜動了彌勒菩薩活生生地從神台上走下來,為他說法開智慧,從此能講經說法。桂芳大和尚雖然不識字,但能做到弟子念一段經,他就講說一段,運用自如,非常殊勝。據成都文殊院方丈悟修空福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撰《追遠矚後記》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文殊院由“先師桂老和尚(第八代方丈桂芳真福)接管,重修塔院,鼎(始)建寂寥軒,置垣西菜地,頃接東嶽廟(在郫縣,原為道教廟宇,後改名覺華寺)。至鹹豐八年(1858年),交耨雲和尚(第九代方丈耨雲盛)。”寬霖老和尚、宗性法師等文殊院多位方丈多次前來萬壽寺拜祭。文殊院許多法師及成都許多信眾,經常在清明、春節等時節,親臨萬壽寺為桂芳大和尚掃墓,這尊師愛教的美德甚感世人。
清代四川將軍崇實,因仰慕桂芳大和尚的德望,書贈“露湛天花”朱漆金字橫匾,留鎮山門。桂芳大和尚的嫡傳弟子了極,深通翰墨,傳說是外地的廩生,因逃避禍患來到樂至萬壽寺,皈依桂芳大和尚。據著名學者、樂至縣人劉克生先生回憶:了極和尚與樂至縣拔貢鄧孝璋(玉成)為至交。一次,聽說鄧孝璋將赴萬壽寺賞花,後因有事未能前往,了極和尚有感作詩一首云:“聞君有約踏青來,贏得山花帶笑開;盼到夏初春又渺,空餘落月滿天台。”另有一次了極和尚赴觀音橋(今樂至縣童家鎮境內)私塾拜訪鄧孝璋未遇,後聽說鄧孝璋回老家去了,了極和尚留詩一首云:“芒鞋竹杖訪君來,日午登堂絳帳開;報導先生歸去也,緇衣何處浣塵埃。”了極和尚有兩位高徒,一位叫悟空,一位叫悟遠,系同胞兄弟,同時披剃于樂至萬壽寺。悟空擅長花鳥畫,悟遠精通山水畫,都因繪畫在四川出名。了極圓寂後傳法給真應,再傳給常護。常護曾任成都文殊院執事——維那,“承繼衣缽,丕振宗風”,並收藏師輩詩畫。後來傳給常書、常福,廣德、廣平、通明,直至現任住持能淨。
萬壽寺以“三奇”譽滿四方。第一奇是奇花異香的“牡丹”。清乾隆版樂至縣誌載有前邑令陳瑞圖的一首《萬壽寺牡丹盛開》,是當年的真實寫照,詩中寫道:“流年難覓九華丹,又是一番春滿欄;往事憶來如昨夢(蒞樂六載三次到寺),今朝翻得未開看(花未大放);況添花雨霏香界(是日小雨),更有文章生涅槃;山下黑雲凝未散,如聞羯鼓到詩壇。”第二奇是半月池內兩水井,“無源不竭”,“雖旱不涸”。明朝太僕寺卿、樂至縣人黎堯勛撰文稱:“泉涌高崗,水清味異”。六十年前,萬壽寺居士陳安再半夜子時起來燒頭柱香,看見一條巨大的蟒蛇在半月池邊喝水,頭在半月池邊,身子在大殿的屋脊上,尾巴在大殿後的山坡上,可謂罕見。第三奇是半月池上建有三拱池橋,美稱“無河三拱橋”。拱橋兩邊的魚兒各居各位,都不游到橋對面去。有清代文人鄭世坦七律一首讚嘆:“舊砌重新石色鮮,無源不竭古今傳;談空即是瓶中水,用汲何如井下泉;影帶圓光名半月,橋通淨域號迎仙;閒來試訪濠梁樂,那羨他池有洞天。”這“三奇”美談招來八方遊客,慕名前往觀賞者留連忘返,使萬壽寺成為觀光旅遊和朝聖拜佛的聖地,歷代久負盛名。清末,綿竹拔貢、樂至儒學訓導黃尚毅有詩讚曰:“荼縻香夢撲西山,喬木蔥籠景窈然。古寺犬聲迎客吠,前朝魚鼓伴僧殘。畫工絕俗歌棠棣,尤物宜人是牡丹。不為遊春乘興至,禪關已度放花天。”是當時寺廟的真實寫照。此外,樂至萬壽寺還建有石屏牌坊一幢,高4.3米,寬3.4米,上面刻有關於萬壽寺歷史的碑文、楹聯等。據萬壽寺僧人和附近信眾回憶,這幢石屏不是用珍貴的雲母石製作而成的,但氣溫潮濕將要下雨時,石屏上會現出雲紋來,可與雲母石比美。古人認為雲母石為雲之根,可析為片、薄者透光,可為鏡屏。以質地色澤分為雲英、雲珠、雲母、雲沙、雲液雲膽等,本草經列為上品,可入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萬壽寺作為名勝古蹟,由縣人民政府予以保護。1952年“土地改革”,僧人多被安置回原籍還俗務農。當年,從童家、桂林、城關3區分出若干村,建立三合鄉,寺廟成為鄉人民政府及機關單位駐地。以後三合鄉國小建立後,寺廟一部分又成為鄉國小校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將一部分廟產交給由信教民眾組建的寺廟管理委員會。廣大信眾募集資財,對寺廟進行培修。1993年經縣政府批准列為開放寺院。現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完好保持明代古寺建築風貌,另又建有觀音殿、玉佛殿兩個側殿,寺內設有食堂、廚房、住房、茶園、招待所、小賣部、保管室等。每月初一、十五,寺廟都要舉辦教務活動,香火甚旺。
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古剎又煥發生機。奇花異香的牡丹仍年年盛開;傳奇的“無河三拱橋”保持完好;“半月池”仍“泉涌高崗、水清味異”;山門外的石屏坊碑,寺院內的始建碑記刻字清晰,歷歷在目,成為珍貴的文物古蹟;桂芳大和尚的德相及名人字畫高掛客堂,時時供善信遊客觀賞叩拜。

文化價值

桂芳大和尚的墓,僅離寺院半里之遙,在寺院右前方的一座小山坡上,當地人稱為“和尚坡”。墓的氣勢非常宏大,仿佛與山坡連成了一體。桂芳大和尚的墓於1993年修飾一新,林木茂密,環境幽雅,方便虔誠善信拜祭和遊客瞻仰。墓的前面有一排石碑,石碑中間的碑文是:
空林堂上第八代上桂下芳真公老和尚之墓
成都文殊院傳臨濟正宗法嗣正念寬霖敬立
成都文殊院重託樂至縣報國寺住持昌臻率四眾弟子監修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吉日重修
石碑左右兩邊是樂至地方名人的題字,已收入本書歷代碑刻楹聯內。
現寺內佛像眾多,有銅鑄的四尊高二米多的釋迦牟尼佛像、文殊菩薩、千手觀音、韋陀菩薩像;有二尊玉石雕刻的觀音菩薩像,還有其他雕塑精湛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日月二光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四大天王等佛菩薩像三十餘尊。成都昭覺寺饋贈的一對銅麒麟,栩栩如生,傳說能給觸摸的人們帶來吉祥如意。萬壽寺整個寺院建設,典雅古樸,環境寂靜優美,花草繁茂,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好道場,是朝聖拜佛的聖地,是學佛、修行、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