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樂正克(約公元前300—前200年),姓樂正,名克,戰國時魯國人,思孟學派的重要人物,孟軻的學生。據《禮記·王制》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他是以職業為姓,他的祖先是學官。樂正克是深得孟軻信任的高才生。戰國時代儒分為八,其中一派就是“樂正氏之儒”。由此可知,樂正克在戰國時代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
樂正克的偉大貢獻是他的著名的教學理論專著——《學記》。據郭沫若考證,這部思孟學派的著作正是樂正克所作。他從總結當時的教學經驗出發,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教育教學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既對當時教學中存在的缺點提出中肯的批評,又提出了許多合理性的意見,是世界上最早集中系統地論述教育學的專著。
《學記》主要是總結我國先秦時期大學教育的經驗教訓的,重點是講大學教育的原則和方法,也涉及到當時的教育制度和學制,指出了當時教學中存在的缺點及其所引起的不良後果。文章談到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尊師重道等教學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問題。
《學記》認為,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目的在於“化民成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求學之目的是“學為君也”。樂正克在著作中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制及嚴密的視導考核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主要是:教學相長原則;預、時、孫、摩原則;啟發善喻原則;因材施教與長善救失原則;課內外結合、勞逸結合的原則等。
樂正克在教學方法上提出了問答法、講解法、練習法、比較推理法。對於學制,他寫道:“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同時提出了嚴格的為師條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能夠善喻等等。這些深刻而豐富的論述,為後世許多教育家所繼承和發展,對於中國教育學、心理學的創立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當然,樂正克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在《學記》中提出了一些錯誤的主張,諸如消極抑制和體罰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儘管如此,《學記》依然是一部閃爍著古代教育思想的偉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