槳欄路

民國時期,槳欄路這條窄而短的街已經成為藥店的“樂園”。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漿欄路又變成了服裝的集散地,而以童裝為最多。 最早的花市地址,上世紀初到50年代中期,廣州的中心花市設在槳欄路。

百科名片

槳欄路,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東起光復南路,西止楊巷路與長樂路交匯處,十字路口處於十八甫路相接,長302米,寬12.5米,瀝青路面,沿路多為磚木結構的低層樓房。曾經是船槳的集市,專業船槳市場,是舊時廣州船運發達的目擊者,依此而得名。後來一度成為中藥鋪的集散地,也作為著名的童裝批發市場,如今,輾轉成為服裝輔料與布匹的專業市場。

歷史變遷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1873年出版的《中國與中國人畫報》中,刊登的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這裡曾經是藥鋪街。清朝宣統年間的南海縣誌上記載,那時候不叫槳欄路,而是漿欄路,在此之前只不過是一條小巷,內街。
民國時期,槳欄路這條窄而短的街已經成為藥店的“樂園”。因為,早在輪渡出現之後,槳,作為一種水上的“兵器”,已經失去了其在市場上存在的意義,所以.當醫藥業開始變得走俏之後,自然而然地,槳欄路就變成了一個“藥”的集市。一直持續到解放後、公私合營之前。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漿欄路又變成了服裝的集散地,而以童裝為最多。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很多運服裝的汽車不允許進入槳欄路,造成了進貨的困難。同時,市政府開闢了一個專門的童裝市場——這樣一來,所有的童裝經營者全部搬離了槳欄路。後來,人們在槳欄路創辦了布匹、服裝輔料批發店。

市區花市

最早的花市地址,上世紀初到50年代中期,廣州的中心花市設在槳欄路。人們在馬路兩旁搭架做花檔。每年的農曆12月28日開市後,一直到大年除夕深夜12點,或許延長到凌晨子夜一兩點才花意闌珊,香散萬戶。 解放以後,廣州的花市遷往太平路,再往後又各區設定大大小小例數不盡的。

文物價值

在廣州第四次文物普查中,荔灣區嶺南街槳欄路作為傳統特色地段被發掘出來,該路段南向102號至144號、北向101號至137號初考為清末民初建築,總體體現出向西歐建築藝術學習的意識,建築大多以3層樓高為主,外牆為批擋石米及雕波浪花型,還有古色花窗和圓柱。

霍元甲武術館遺址

霍元甲武術館遺址——廣東精武體育會在1919年8月設立於槳欄路,一直沿用到1927年。又名“寧波會館”,就在112號后座。會館所在位置十分特別,首先要穿過一條20多米長、1米左右寬的小巷道,巷子的一面牆上還清晰留有“寧波會館自牆”字樣,意為該堵青磚牆是會館所有的,其他人不能擅自改動或拆除。
穿過巷道後眼前豁然開朗,寧波會館的石門樓還十分完整地保留著。門樓有近4米高、2米寬,方方正正,用料為麻石。儘管門口外形簡單,無過多裝飾花紋、圖案,但構造也比較講究,如門口的門柱由兩層組成,柱體外面包了一層比較光滑的麻石。會館占地面積有500平方米,霍元甲武術館坐北向南,是一座嶺南祠堂建築。後歷經“破四舊”等,目前只存有一堵石門和青磚牆,以及少許麻石柱基和麻石墩。另據介紹,該武館的偏殿內牆上還有一塊石碑,上面記載“寧波會館重修碑記”。
會館館址另有兩處,一處在今人民南路以13號為中心的一座樓房的三樓,另一處為今人民中路384~388號的地方。

蛇滿王餐館

蛇滿王於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開業,原設於廣州市新基正中,1935年遷至槳欄路,由吳滿創辦,原名“蛇滿王”,以經營蛇膽、陳皮米酒、三蛇酒等為特色,後來以經營“三蛇羹”為特色,1938年被焚,1939年遷址開業,50年代後幾經改組定名為“蛇餐館”,以經營蛇菜風味為特色,主要名菜有“菊花龍虎鳳”、“煎鑲鮮蛇脯”、“龍鳳滿壇香”等。1999年4月18日,因內部調整,蛇餐館暫時歇業。

服飾配料市場

如今的槳欄路是服裝服飾、鞋材鞋飾、絲帶印花、禮品包裝飾品、織帶燙金等材料的批發集散地,大的商場類型如雙河服裝配料市場、興隆服裝配料市場、加盛服裝配料市場、廣州市藝寶織帶有限公司等。專業老市場,物料齊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