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榮仁本,1916年10月生於江蘇省無錫市。40年代初,榮仁本在大同大學化學系任分析化學和理論化學實驗的助教。當時國際上儀器分析作為一門專門學科還剛剛開始,國內也沒有專測電導或pH的儀器,所以作為理論化學實驗課程,測定電導率和pH值時,僅作原理性示範,用惠司登電橋和電位差計來達到實驗目的,1943年,榮改變了老辦法,自己動手做成了一台兼測電導和pH值的裝置,供他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講授理論化學時作實驗之用,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用專門設備作為分析手段,即所謂“儀器分析”,當時在國內尚屬首創。這事引起了反響,也啟發他立志去發展儀器分析,並且套用到科研和生產實踐中去。
業餘愛好
榮仁本業餘愛好無線電技術,造詣深厚。在漢利化工廠工作時,為參與研製攝影用的感光底片,對於感光材料下過苦功。他掌握英、德、日三門外語,便於蒐集國外科技信息。他不僅善於用腦,而且善於動手,在實幹中學會了鉗工,簡單的零部件能自己動手加工。此外,在管理實驗室時,還練出了一手玻璃燈工手藝。他那雙靈巧的手,老工人也為之折服。雄厚的實力促成他在發展分析儀器的道路上成果纍纍,業績輝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他發現在微粒絕緣體上包一層炭膜,再經模壓可製成炭質電阻,其阻值穩定不變,質量趕上了進口的名牌貨。在無線電行業人士的倡議下,他在自己家中辦了一個小小的工廠,逐漸發展到有十餘個工人,主要生產無線電用的炭質電阻。同時小量試製配用醌氫醌電極的酸度計,並以研製配用玻璃電極的酸度計作為發展方向。雷磁電阻上市以後,立即譽滿中國。當時國外封鎖禁運,國內無線電工業正在興起,電阻產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供需矛盾日見嚴重。榮仁本志在分析儀器,無意花費精力來擴大經營用手工操作而又規格繁多的炭質電阻。1953年,為了改善電阻供應,他毅然將生產技術無償轉讓給國營東北廣播器材廠,留下的儀器部分改名雷磁電化儀器工業社,公私合營後改名雷磁儀器廠,專搞電化儀器,不再生產電阻。電阻廠生意興隆,本微利厚,工商界人士對他這一愛國的行動鹹感欽慕。
玻璃電極
1953年,中國第一支玻璃電極在榮家煤氣灶旁誕生了。雖然是用鈉玻璃製成的,存在鹼誤差較大的缺點,使用範圍有其局限性,但國際上普遍使用鈉玻璃電極也才不過幾年的時間,中國從無到有已趕上一大截了。之後,手提式、台式、攜帶型各種配用玻璃電極的酸度計以及電位滴定儀也在一二年間先後投產,經受了科研單位和各化工行業的實際考驗,反映良好。
50年代初,國內懂行酸度計的人極少,進口的酸度計遇到故障只能送到雷磁廠來檢修,所以榮仁本有機會見識幾乎全世界所有牌號的酸度計,對它們的優劣點心中有數。雷磁廠酸度計就是根據國內條件,採集國外產品的優點設計製造的。為了對用戶負責,他非常重視售前售後的服務。售出後發生故障。不問是質量問題還是使用不當,一概免費檢修。高度的責任感贏得了產品的信譽和用戶的信任。
1956年,榮仁本又試製成了全量程鋰玻璃電極。雷磁廠的酸度計全部配上全量程電極,型號一新,產品臻於完善。與當時的國外先進產品相比,除外表不如外,內部質量完全可以媲美。為此,國家為扶持國內優秀產品,曾決定自1958年起不再從國外進口酸度計,直至70年代,因特殊需要才又恢復進口。
1956年,公私合營掀起高潮,榮仁本率先提出申請,核資時,這家不足十人的弄堂小廠資產有十萬元之多,其中現款竟達90%。原來榮仁本歷年來都將稅後利潤全部撥充擴大再生產資金了。合營後,並進一些小廠,規模擴大了,並遷入新的廠房,新廠還建了電極車間;生產蒸蒸日上。
研究成果
1958年,榮仁本與復旦大學、上海材料研究所協作攻關,做出了痕量分析用的方波極譜儀。1965年他設計並製成紅外氣體分析儀和庫侖法鋼鐵定碳儀,獲中國科技獎。1972年他意識到電化學分析儀器只能確定物質的成份,而X射線衍射儀對近代高分子材料和微電子材料的結構分析卻具獨特的功能。而結構分析對材料工業是非常重要的,衍射儀屬於電子光學,不屬於電化學儀器範疇,它不是一般的定性定量分析,但對今後成份分析儀器的發展有其重要性。於是他正式建議試製衍射儀,同時在廠內組織力量對國內外同類儀器的優缺點進行調查研究。他用步進電機改進了日本和菲利浦廠當時都採用的同步電機作為測角儀的動力源,大大簡化了調準和控制手段。同時套用先進的移相檢波技術來調整X光源,使其穩定度達到0.01%。他花了近十年的時間,終於實現了理想。1978~1980年他又在上海科技大學的合作下,進一步開發了帶微機的自動X射線衍射儀和X射線聚焦相機,榮獲一機部三等獎。X射線對人體有害,而防護措施是在試驗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未及事先設防,10年來,X射線使他的白血球下降到3000以下,體質急劇衰退。1983年,他退居二線,任光學儀器公司顧問,但仍在從事科研活動,1986年他正式退體,那時他身體已經康復,仍然意氣風發,銳意創改。
職業生涯
榮仁本終生服膺周總理生前“對於外國技術要一學二比三改四創”的教導,堅持走“消化、吸收、改進、提高”的道路。他深感引進國外技術已經不少,但在改進提高方面做得不夠,他常說:儀器是供人使用的,用戶最有資格評議儀器的質量。用戶的要求就是儀器的發展方向;用戶在使用中發生的問題(如在某種環境下不好使用)是改進的內容。應該與用戶密切合作,與用戶交朋友,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退休以後,他又連續取得多項重大的突破。
套用電子管線路的酸度計都難於避免地存在著高輸入阻抗和柵流的隱患。集成塊和高性能絕緣材料的問世,使酸度計擺脫了這一困境,穩定性大大提高。新型的酸度計要求小數第二位讀數穩定不變,這對顯示器本身來說是不難達到的。但一般的玻璃電極卻存在著影響穩定性、線性、重觀性和鹼誤差等問題。榮仁本認為要製造高精度的酸度計必須首先為玻璃電極排除一切不穩定因素。於是他重新研究了pH敏感玻璃中各種元素的功能作用及不同比率配方的性能差異,於1986年製成新一代的玻璃電極,並與參比電極合併組裝在塑殼中,成為一種新型的複合電極。1987年經美國一家測試中心作全性能試驗,結果全部達標,部分指標還超過了名牌同類產品。它的優點是平衡特快,阻抗穩定終年不變,鹼誤差特小。1988年投產後,用戶都很滿意。
參比電極已經定型多年了,國際上也沒有進一步改進的文獻,一般都認為只要鹽橋溶液中氯化鉀濃度在3N以上,液接界電勢就不受被測液的影響,就能保持穩定不變。實際上影響參比電極電勢穩定度的是液接界電勢,而液接界電勢是擴散電勢與流動電勢之和。擴散電勢用較濃的氯化鉀為鹽橋可以解決。而流動電勢則正比於液接界內外溶液的壓差和電阻率,這很難保證它穩定不變。他改變了液接界的設計,把流動電勢摒除於測量電路之外,取得了高穩定性的參比電極的技術成果,並於1990年獲得國家專利。
發酵工業
發酵工業生物工程需用的pH感測器多數是從國外進口的。發酵用的感測器安裝在反應鍋內須經高溫殺滅雜菌,也就是說必須承受130℃的高溫和由此而產生的270Pa的蒸汽壓力,普通感測器對此是承受不了的。多數感測器,包括進口的,用一個多孔的玻璃砂芯作為電極的液接界,為防止界外壓力大於界內壓力時受測液的倒灌,不得不在感測器上裝了一個壓力補償設備。這一設備工藝複雜,使用麻煩。他認為只要把液接界改用離子導電的固體物質,倒灌就不會發生,壓力補償設備也就可以省去。1988年他完成了準備工作,將自己創造的離子導電固體物質套用到自己設計的感測器中。在高溫高壓下,反覆試驗其承受壓力,證實自己的構想是正確的。又經多次改進,樣品分別送幾家需用單位試用,均獲得滿意結果。國外貿易商聞訊也極感興趣,希望取得樣品。該技術於1989年獲得國家專利。
當前生物工程、醫學研究和生命科學都在飛速發展。對pH的精度要求也與日俱增,有的希望能看到顯示儀上小數後第三位的變化趨勢。榮仁本認為電極經過上述改良後基本上已可滿足這一要求,但國產的顯示儀還停留在小數兩位的精度上,有待改進。1992年他設計了一個經濟而簡便的辦法,只需增加少量材料就能使酸度計具有量程擴大功能,從而使酸度計的精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現亦已取得專利權。
暮年工作
榮仁本已屬75歲高齡,壯志不減,他還有不少想法需待研討試驗。他與分析儀器已經結了不解之緣,他的研究還將繼續。
榮仁本1958年批准為工程師技術職稱是上海市儀表局第一批高級工程師之一。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並任該會第一、第四屆中央委員,現任民建中央諮詢委員。195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中國財貿工交群英會,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中國人大代表,1978至1992年當選為第五、第六、第七屆中國政協委員,1960至1962連續三年當選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1963年當選上海市工商界先進工作者,1978年當選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
個人簡歷
1916年10月出生於江蘇無錫
1937年畢業於大同大學化學系。
1938—1945年大同大學化學系助教,講師。
1942—1945年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理論化學講師。
1945—1949年上海漢利化工廠技術負責人。
1949—1983年創辦雷磁電阻廠,後改名雷磁儀器廠;公私合營後任技術副廠長。
1983—1986年上海市儀表局光學工業公司技術顧問直至退休。
主要論著
1榮仁本.酸度計的技術交流和收穫.分析儀器,1963.
2榮仁本.玻璃電極的成分和性能的關係.分析儀器,1963.
3榮仁本.英國玻璃電極和日產電極性能對比.分析儀器,1965.
4榮仁本.X射線衍射儀的調試.化學通報,1978.
5榮仁本.談談關於X射線衍射儀Zθ值的理論偏差.分析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