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西湖

榕城西湖

榕城西湖位於福州市西北部湖濱路,為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郡守嚴高所鑿,唐末僻為遊覽勝地。

簡介

福州西湖又稱榕城西湖,為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郡守嚴高所鑿,唐末僻為遊覽勝地。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繼位,在此建造亭、台、樓、榭,湖中設樓船,西湖成為御花園。現福州西湖已對公眾開放多年,有“八景”。福州西湖現占地面積為42.51公頃,其

地理位置

位於福州市西北部湖濱路,處大夢山下。西晉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嚴高所鑿,方圓十數里。

歷史

據史載,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嚴高築子城時鑿西湖,引西北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農田,因其地在晉代城垣之西,故稱西湖。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連線,其子延鈞稱帝,在湖濱辟池建水晶宮(在今水關閘附近),造亭、台、樓、榭,在王府與西湖之間又挖設一條復道,便於攜後宮游西湖。西湖成了閩王朝的御花園。此後漸成了遊覽區。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又在湖上建澄瀾閣,並品題西湖八景:仙橋柳色、大夢松聲、古堞斜陽、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禪曉鍾、湖心春雨、澄瀾曙鶯。歷代文人墨客對西湖美景讚嘆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詞人辛棄疾《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詞中贊曰:“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明謝肇制《西湖晚泛》贊:“十里柳如絲,湖光晚更奇”。民國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辟西湖為公園,當時面積僅3.62公頃。解放後,西湖公園幾經擴大。集福州古典園林造園風格,利用自然山水形勝,並以鄉土樹種配置為主,講究詩情畫意,“小中見大”,使西湖景色愈見秀麗,遐邇聞名。修復及新增的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詩廊、水榭亭廊、鑑湖亭、湖天競渡、湖心春雨、金鱗小苑、古堞斜陽、芳沁園、荷亭、桂齋、浚湖紀念碑、盆景園等。 仙橋柳色(柳堤):進入大門,長堤臥波,垂柳夾道。原堤建於1930年,寬8米,長139米,中段為橋,即仙橋。1985年拓寬堤面為18米,堤邊有石欄桿,並種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春來佳日,柳絲泛綠,桃花似火,遠望如湖中錦帶。1994年改橋為拱橋,寬10米,長36米。

歷史沿革

晉安有東西二湖,在冶城西北。晉太康三年置郡,詔治閩粵故城。太守嚴高病冶城狹隘,以圖咨郭璞,徙今子城坊城外。鑿東西二湖,周回各二十里,引東北諸山溪水注於東湖。舊懷安縣地,今屬侯官。引西北諸山溪水注於西湖。侯官縣地。二湖與閩海潮汐通,所溉田不可勝計。又有南湖,亦侯官地。唐貞元十一年,觀察刺史王翃辟城西南五里為湖,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於東南,今柳橋是也。東湖隔龍腰諸山,在西湖東北,故名。或言郡城東屬閩縣,非是。宋慶曆中,東湖漸淤。至淳熙間,盡為民田。浮倉山昔在水中央,今周遭皆田。東北諸鄉俱名湖堘。浮倉之西有亭,尚呼湖前亭雲。《三山志》云: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從樂游橋開沿城外河,抵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至河尾船場,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懷安知縣樊紀復作橋十三:曰濕重、曰堘北、曰小浦、口湖心、曰琴亭、曰越塘、曰龍腰、曰後溪、曰桑畲、曰嶺下、曰范溪、曰瀨溪。東湖既湮,賴此港浦橋樑,導東北諸水以達於東門也。南湖之塞,不知何代。其始辟,迤北有港,與西湖通。漸為民廬、舍、園、池,今唐公祠前有石橋,西外石街有熊兵、泥門二橋,猶巍然平地中,皆湖渠遺蹟。西湖始鑿沿子城外,今定遠橋,為舊城濠。浩無際涯。唐天復元年,王審知於子城外環築羅城。梁開平元年,審知又築南北夾城。湖漸堙塞。宋皇祐四年,復詔郡守曹穎叔漸次修築。自迎仙門至遺愛門,所存僅什之三。嘉祐二年,蔡襄復古五塘,以溉民田,有意浚治西湖,未果。乃命疏導渠浦六十有九,以興水利。按《三山志》云:城外西湖溉三邑民田,至一萬五千餘畝。淳熙九年,趙汝愚以集英殿修撰知州事,疏於朝,開浚兩湖。民至今賴之。時有澄瀾閣,乃汝愚沿威武堂址,改西湖樓為之。薦經兵燹,閣毀址失。明萬曆初,按察使徐中行命衛卒湖堤植木為蔭,市易湖濱民園池,建閣跨湖上。由皇華亭後架二木樑以登,仍名澄瀾。戶部尚書馬森撰記。十四年丙戌,郡守江鐸以會城西北水部、湯門四關、引江潮湖水,眾流吐納繞旋。邇來淤塞,北關湖水不得入,河西、湯、水部三關雖通河而淺涸,潮汐無幾,舟楫阻滯。西河迎仙橋下有港,接西水關及江河在西南者。當春夏月,建閘蓄水,秋冬決放。湖高河低,洪流入江不可復反。濱湖數十里,莫資灌溉。乃開北關,修建西湯水部各閘,引諸水入河。又改西門迎仙橋舊閘為壩,以蓄湖水,毋令決放。自茲舊制興復,水利無壅邇年複議塞,殊為民患。司地方者,願如江公可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