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卜居總為此⑴,五月仿佛聞寒蟬⑵。
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⑶。
乾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⑷!
滄波老樹性所愛⑸,浦上童童一青蓋⑹。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⑺。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⑻。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⑼!
作品注釋
⑴誅茅,剪除茅草。總為此,全都為了這棵楠樹。
⑵楠樹高大,故發出的聲音,有似寒蟬。寒蟬。蟬的一種,深秋時鳴於日暮,聲音幽抑。
⑶此句極寫風力之大。流雲氣,因兼有雷雨。
⑷此二句摹寫楠樹和風雨鬥爭的狀態,字字驚心動魄,讀者仿佛看到杜甫本人和醜惡的現實作鬥爭的形象。浦起龍註:“猶力爭,壯其節也。豈天意,非其罪也。”
⑸樹倚清江,故曰滄波老樹。
⑹浦,水邊。童童,一作亭亭。青,一作車。按《蒿楠》詩:“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則當作青。
⑺樹大蔭濃,可避雪霜,故野老頻留樹下;樹高迎風,如吹笙竽,故行人低回傾聽,不忍即過。見得楠樹,人所共愛。
⑻虎倒龍顛,寫老楠僵仆之狀。杜甫多用龍虎形容松柏等古木。如《雙松圖歌》,“白摧朽骨龍虎死。”《病柏》:“偃蹙龍虎姿。”委,棄也。“淚痕血點”句作寫樹看更好,樹經雨涅,躺在地上有如淚痕血點滿垂胸臆,是一種擬人的寫法。但也包含了自己的痛惜。
⑼無顏色,即大為減色。浦起龍註:“虎倒龍顛,英雄末路,淚痕血點,人樹兼悲。無顏色,收應老辣。嘆楠那;自嘆耶?”
創作背景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題型體制相似,都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秋天,時杜甫在成都。這年秋天的風雨不但摧破了草堂茅屋,而且將一棵堂前老楠樹連根拔出。這棵楠樹為杜甫深惜深受,杜甫常在樹下吟詩,此次又目擊楠樹與風博斗,最終樹為風所拔,這與杜甫的性格、身世有相似之處,所以杜甫深深的感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嘆”本是曲調的一種,如“歌”、“行”、“吟”之類,這裡兼具表情作用。楠樹長在草堂前。杜甫本深愛此楠樹,常在這樹下吟詩,又目擊楠樹與風搏鬥,卒為風所拔,和他自己的性格、命運也都有著相同之點,故寫來極有生氣。
名家點評
《後村詩話》:
溪楠、茅屋為風所拔,不以草堂茅屋飄颻為憂,方有惜古木,庇寒士之意,其迂闊如此!
《杜臆》:
“滄波老樹”,又重說起,以鍾愛故,卻異常調。
《杜詩詳註》:
申涵光曰:首二,似七律起語。
《詩辯坻》:
子美《楠樹嘆》亦近祖直,然至“天意”處一斷,“滄波老樹”復起,作兩層敘,便復有致。
《唐宋詩醇》:
勢取矯厲,意主樸實。
《讀杜心解》:
末四,深痛摧埋失色,配次段。“虎倒龍顛”,英雄失路;“淚痕血點”,人樹兼悲。“無顏色”,收應老辣。嘆楠耶?自嘆耶?殷仲文有言:“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杜詩鏡銓》:
蔣云:寫楠樹耳,不覺寫出一篇《離騷》、兩道《出師表》。張云:二句盡風木相激之狀(“乾排雷雨”二句下。又追敘未拔之先(“滄波老樹”二句下)。語亦奇(“虎倒龍顛”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