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鍾研究

楚鍾研究

《楚鍾研究》由人民音樂出版社於2010年8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叢書名: 21世紀中國音樂學文庫
平裝: 293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103038574

內容簡介

《楚鍾研究》內容簡介: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考古學不斷變換著面孔,考古學原有的“純潔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學吸引了其他許多學科的注意,考古行當吸引了許多行外的學者,考古越來越像是一支萬花筒,忽閃著燦爛繽紛的光彩。為此一些考古學者感到有一種危機感,於是考古學是做什麼的這樣的話題,也成為討論的焦點。

作者簡介

邵曉潔,女,土家族。1976年出生於湖北荊州。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任<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北卷》副主編兼執行編輯。1998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獲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曾參加過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音樂文物的發掘與整理工作和山西侯馬晉侯墓地出土樂器.河南葉縣舊縣4號墓出土大型編鐘的考察,測量與研究工作。發表(楚鍾紋飾及其禮樂象徵>、(葉縣舊縣4號墓編鐘音律分析).(葉縣舊縣4號墓編鐘組合初探)和《音樂考古學研究方法散議》等論文10餘篇;為《中國音樂年鑑》撰寫了1998年、2002年及2004-2007年<中國音樂考古學研究綜述)。曾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第二屆“科研之星”獎。博士學位論文《楚鍾研究》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第五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博士生一等獎。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楚鐘的發現與研究
第二章 楚鐘的形制、紋飾及銘文
第三章 楚鐘的音樂性能研究
第四章 “禮崩樂壞”歷史洪流中的楚鍾
附錄

序言

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考古學不斷變換著面孔,考古學原有的“純潔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學吸引了其他許多學科的注意,考古行當吸引了許多行外的學者,考古越來越像是一支萬花筒,忽閃著燦爛繽紛的光彩。為此一些考古學者感到有一種危機感,於是考古學是做什麼的這樣的話題,也成為討論的焦點。也有相當多的考古學者為這樣的變化喝彩,他們覺得這是學科進步的必然趨勢。靜靜地一想,考古學的領域大大擴展了,關注考古的學者乃至民眾更多了,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不必為著維護舊有的純潔性去呼號什麼,應當慶幸一番才是。應當承認傳統考古學的局限,也應當承認考古學者的局限。各學科的介入,其實是豐富了考古學的內涵,延展了研究領域。包羅萬象的考古學資料,一個考古學者能解釋清楚的能有多少?考古學者不必過於自信,其實許多問題不求教於行外學人我們是找不到正確答案的。
隨著許多學科介入考古學的,其中就有音樂史學,嫁接的結果就是音樂考古學的出現。又隨著音樂考古學的立足,一些老少學者自覺地不自覺地先後就跟進去了,隊伍有漸漸壯大之勢。有了研究隊伍,有了不斷成長的人才,就有了一個接一個問世的成果。邵曉潔博士很堅定地成了這隊伍中的一員,她即將問世的大作《楚鍾研究》就是音樂考古學的一個新成果。

後記

如果說,新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遵循了新方法的引入、新材料的發現和學科交叉這三個方面的話,那么,中國音樂考古學便是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大量嶄新的音樂實物史料的出土所提出的迫切需求下逐步確立的。因為,作為考察人類古代音樂文化面貌,以及音樂文化的演變歷程和規律的重要材料之一,無論從材料的數量、質量,還是從其多方面的特點上看,音樂實物史料已難以被音樂史學或考古學乃至其他學科所涵蓋。與此同時,這些材料自身以及來源所具備的多方面屬性,也使學科交叉成為必然。楚鍾研究是一個小而專的課題,卻能體現音樂考古學學科交叉的特點。這個課題在努力提示有關古代楚鍾、楚音樂等方面的事實性知識的同時,更竭力探求在先秦禮樂文化背景下,楚鐘的“境遇”以及楚人的音樂文化心理和藝術精神,同時,還希冀通過對楚鍾及其發展的分析研究,進一步佐證具有通則性的文化變遷和文化整合理論。我一直以為,中國音樂考古學的研究目的絕不僅僅是全面揭示人類古代的音樂文化面貌及其演變歷程和規律,更為重要的是要深究產生這些的多方面原因,尤其是關乎於某一地域或某一人類群體的思想和藝術精神的深層原因,同時,更應在這些具體的實證研究當中證明乃至提出具有跨地域乃至跨文化適用性的通則性理論。這也正是美國考古學家賓福德(L.R.Binford)所指出的“內部對話”與“外部對話”。在分析材料的過程中,我再一次體會到音樂實物史料的非客觀性因素,因此撰寫了《論音樂實物史料的甄別與使用》一文附錄於後。不過,這篇習作僅僅是嘗試性地提出一種思路,即音樂實物史料也需要同歷史文獻一樣進行校勘,其各方面尚不夠完善,還有待進一步體系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