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約前340~約前275年),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
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被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游
泳於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後,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汩
羅江自盡。《史記》有傳,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傳世。背景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
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
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http://www.yangzige.com/niren/nirenzhang/mzsx/m022.htm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九歌:東皇太一 九歌:雲中君 九歌:湘君 九歌:湘夫人 九歌:大司命 九歌:少司命 九歌:東君 九歌:河伯 九歌:山鬼 九歌:國殤 九歌:禮魂 離騷 天問 九章:懷沙 九章:惜誦 九章:涉江 九章:哀郢 九章:抽思 九章:思美人 九章:惜往日 九章:橘頌 九章:悲迴風 招魂 大招 遠遊 卜居 漁父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quyuan.htm
屈原
(前339?~前278?)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53.htm
楚辭
楚辭:我們現在講的“楚辭”,具有雙重意義。一是指戰國時代南方楚國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二是指詩人屈原的創作和宋玉等人的擬作所集合編輯的一部詩歌總集。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同腐朽貴族勢力作鬥爭中,遭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後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國都郢亦為秦兵攻破,悲憤至極,遂投汩羅江而死。
屈原是楚辭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楚辭同他的名字密不可分。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歷來《風》、《騷》並提。我們今天所見屈原的作品,皆出自劉向輯集的《楚辭》,計二十五篇。它們是:《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招魂》。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3%FE%B4%C7%5D&sr=&z=&cl=3&f=8&wd=%B3%FE%B4%C7&ct=0
“楚辭”是在《詩經》之後出現的一種新詩體,公元前4世紀誕生在中國南方的楚國。“楚辭”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楚地民歌、音樂及民間文學的影響,帶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
“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偉大詩人之一,每年端午節,中國人都要舉行賽龍舟等活動紀念他。20世紀50年代,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他的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等。
《離騷》是一篇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全詩共370多句,2400多字。詩人用血和淚的文字,講述了自己的身世、品德和遭遇,傾訴了他對楚國命運的關懷和堅持理想的決心。他在詩中駕起玉龍,乘上彩車,在月神、風神和太陽神的護衛下,神遊天上,追求理想,最後不得不離開他深愛的楚國。屈原的愛國熱情和不屈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楚辭”中神話傳說的運用,奇特的想像,奔放的情感,華美的詞章,展現了獨特的浪漫色彩,為中國文學開闢了一條新路。
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
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人有時簡稱它為“辭”,或
連稱為“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
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
如蕭統《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
《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
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著《詩
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
方土生土長的歌謠。楚地早有歌謠,據劉向《說苑》記
載,約公元前 6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論
語》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
歌》等等。可是這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於歷史記
載中,只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
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
《離騷》圖 清代門應兆作
楚辭的主要作者 是屈原。他創作出了《離騷》、《九
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
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者。據《史記》記載,有宋玉、
唐勒、景差等人。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
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秦興,楚辭未有發展。漢初,楚的文學藝術得到復
蘇。這大概同漢皇室及大臣多楚人有直接關係。漢高祖
劉邦就是楚人,他所作的《大風歌》等就是楚聲,他的
寵姬戚夫人會楚舞,他親自為她唱楚歌。西漢前期幾個
皇帝都曾“征天下能為楚辭者”。在這種背景下,一方
面屈原作品受到重視,另一方面通曉楚辭的人也受到寵
幸,如《史記·酷吏列傳》載朱買臣“以楚辭與(莊)
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此外不少人活躍在朝廷
和諸侯王國內,以楚辭體從事創作。今存王逸《楚辭章
句》中,還保存了西漢人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莊
忌、王褒、劉向等人的作品。他們雖然大多只是從形式
上模擬屈原的作品。有的甚至“如無所疾痛而強為呻吟
者”(朱熹《楚辭辯證》),但由此可以窺知當時楚辭
受重視的程度。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
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
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這
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
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
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
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辭約於西漢前期已成為屈、宋等人作品的總稱。
《史記》、《漢書》在記述西漢事時,或者以《春秋》
與“楚辭”對舉,或者把“六藝”與“楚辭”並列,都
表明此點。西漢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劉向領校
中秘書,整理屈、宋諸作品,始編定《楚辭》。雖然東
漢末鄭玄、晉代郭璞等在注釋其他典籍場合,引述屈原
作品有時還以“離騷”來代稱楚辭,但作為總集名稱的
《楚辭》,已流傳於世。至於《楚辭》這一總集的篇目、
卷數,王逸《楚辭章句敘》里曾提到:“逮至劉向典校經
書,分為十六卷。”《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初,劉
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
《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
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
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
懷》及劉向所作《九嘆》,共為《楚辭》16卷,是為總集
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為17卷,
而各為之注。”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久已亡佚。只
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辭章句》流傳至今,可以略見《楚
辭》原本的大概。
第一個為楚辭作品作傳的,是漢武帝時的淮南王劉
安。他在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受武帝之命作《離騷
傳》,此書失傳已久,只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
《離騷序》里還有片斷徵引。自劉安以後,為楚辭作注
的人漸多。如班固、賈逵、馬融等,但這些注都沒有流
傳下來。
安帝元初初年,王逸作《楚辭章句》。這就是現存
最古的《楚辭》注本。以後,歷代學者又對《楚辭》作
了大量研究,產生了許多專著。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詩》、《騷》
並稱,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特別是《楚辭》
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濃郁的情感、豐富的
想像、瑰麗的文辭,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它
的比興寄託手法,不僅運用在遣詞造句上,且能開拓到
篇章構思方面,為後人提供了創作的楷模。而它對其後
的賦體、駢文、五七言詩的形成,又都發生了深遠的影
響。誠如劉勰所說:“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http://www.cnpoet.com/changshi/gelu/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