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路

楓林路位於常熟虞山鎮的一條馬路,由東向西,依次與海虞北路、嵩山路、李閘路、報慈南路及虞山北路交匯。楓林路是常熟綠化最好的主幹道之一。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一條馬路,單行道(向北)。最南端與零陵路交匯,成丁字;北端與肇嘉浜路交匯,過肇嘉浜路為岳陽路。與它交匯的路有(自北向南):肇嘉浜路,平江路,醫學院路,清真路,斜土路,零陵路。
位於常熟虞山鎮的一條馬路,由東向西,依次與海虞北路、嵩山路、李閘路、報慈南路及虞山北路交匯。楓林路是常熟綠化最好的主幹道之一。
位於徐匯區中北部的楓林路,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其影響力不可謂不深遠;即使說是那時上海華界地區的“政治心臟”,也不過分。 楓林路原名“豐林路”。1920年底,出任松滬護軍使(北洋時期松江及上海城區最高軍政長官)的何豐林​,強占農田,劃地築路,改變了這片長期默默無聞區域的命運。何豐林(1873-1948),祖籍山東平陰,系袁世凱嫡系、小站舊人,民國初曾任寧(波)台(州)鎮守使。1919年,何氏的前任護軍使盧永祥升任浙江督軍,何氏以副職轉正,從此成為上海灘“一把手”。次年,他在肇家浜南岸共築路兩條:東西走向、較短的那條,經過護軍使公署大門前,即取名“署前路”(今平江路);另一條較長的路南北走向、貫穿署前路中部,北接肇家浜、南至沈家浜(今醫學院路),何豐林模仿附近法租界以貝當、霞飛等要人名字命名道路的習慣,堂而皇之地將自己的名諱用上,於是“豐林路”誕生了;路北端跨越肇家浜、接通法租界的木橋,則名“豐林橋”。事後不久,老何在一群幕僚的慫恿下,意猶未盡,又命名了“茂公橋”(何表字茂如,此地今改名隆茂橋)、“平陰橋”(取自何的老家平陰縣)兩處,力求擴大自己這個“外來戶”在大上海的影響。
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何豐林隨著戰爭的失敗而黯然下野,從此再未踏足上海一步。豐林路的舊樓卻依舊炙手可熱:宮邦鐸張允明、孫傳芳等北洋時代上海的後繼統治者,不約而同都進駐了原護軍使公署,作為自己的辦公地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