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秀峰村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屬楓亭館,五代時,里人陳洪進以軍人起家,宋初位至公卿,祿以王爵。四子俱為一方諸侯,父子凡五侯。故而村名號曰:“侯欖”。宋嘉佑年間,屬太平驛,後屬太平鎮。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屬楓亭市。宋末時,侯欖改稱後覽。元代到清代,皆屬楓亭驛。民國時,設立後欖保,屬楓亭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楓亭當局並塔斗山之南的古下、海地、後欖、五里、下斜、鹽田、厝仔等自然村成立斗南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屬三區(楓亭),稱斗南鄉。1958年,斗南鄉改稱斗南大隊,屬楓亭人民公社。1961年,斗南大隊劃出後欖,五里兩個自然村成立大隊,因該村地處丘陵,山峰秀麗,故而得名秀峰。1984年,秀峰大隊改稱秀峰村,屬楓亭鎮人民政府。
表彰榮譽

2004年,秀峰村被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的稱號。
教育學園

秀峰人,歷史上受自然條件所限,男子多在少年即習操“枰桿”之業,少有讀書者,自唐應科舉來,僅有清代書生何向榮登進士第。1949年後,人民政府開始重視教育,1953年後欖始創初級國小,僅有教師1名,學生三十多人。後來逐步發展教師30多名,學生600多人,整個校園面積5400平方米,並設有五里分校。
楓亭秀峰國小特殊“畢業紀念"
5月15日下午,仙遊縣楓亭秀峰國小六(1)班的36名同學每人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畢業紀念品”——一張簽有36名同學和班主任、任課老師名字的捐款匯款單存根。這就讓人感到有些奇怪了:怎么國小畢業生會把“捐款匯款單存根”當畢業紀念品呢?原來,這是一張通過有關機構匯往四川地震災區的捐款匯款單存根複印件。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當天下午,同學們紛紛把錢交給班長曾益航。一向品學兼優、富有愛心的女生黃偉華捐了30多元,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的蔡雄敏捐了5元,柯偉晴呢,他把一直捨不得用的一張嶄新的100元人民幣捐了……而一些一時因家長不在家而沒有拿到錢的同學也紛紛表示,要盡己所能,為災區人民奉獻一份愛心!
5月15日這一天,班長和中隊長蔡彩蓮特地來到銀行,把他們班給四川地震災區捐的350.60元錢匯給紅十字會,並盼望他們的這點心意能早點到達災區……
“把這些錢捐給災區是對我們國小六年的最好紀念,寄給災區的匯款單是最好的畢業紀念品。”這是六(1)班36名同學的共同心聲。
“老師將保存好這張捐款匯款單存根原件。假如20年後,我們再相聚——那時,同學們會覺得這張寄給災區的匯款單存根是多么珍貴啊!”這是陳小平老師對全班同學的諾言,更是師生對災區人民愛心的見證。
另悉,在六(1)班36位同學的帶動下,仙遊縣楓亭秀峰國小的全體師生紛紛行動起來,至16日上午全校268名師生已初步捐款2100多元,目前,捐款獻愛心活動仍在包括六(1)班在內的全體師生中繼續進行著。
歷史人文
五代時,後欖(今秀峰村後欖自然村)人陳洪進以軍人起家,為泉州將領留從效部屬,後為清源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978年(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將泉漳二州及其所轄十四縣納入宋朝版圖,被宋太祖授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四子俱為一方諸候。時稱“五侯陳”,而村名號曰“侯欖”(即今秀峰村後欖)。陳洪進病逝後宋太宗追封“南康郡王”。其時陳氏家族又有陳洪銛、陳宗元等9人分別任刺史、大夫、御史等要職,盛極一時。至清代,該村又有書生柯向榮登進士第。宋南康郡王陳洪進

倡建金釵渠的十八娘陳璣
陳璣山生於五代末,仙邑唐安鄉連江里侯覽(今楓亭秀峰)人,因她排行十八,也叫十八娘,是宋初南康郡工陳洪進之女。她雖是出身權門千金,但並不自以高貴,且具有一顆關心民苦的熾熱心腸,虔誠信佛,好善樂施,扶貧濟困,深受鄉民愛戴。陳璣年輕時,常往返楓亭與泉州之間,看到家鄉與惠安驛坂一帶的田地,長期缺水受早,作物欠收,便向父親建議重視水利,開渠潤田。但她父親為了維持地位,卻把陳璣的建議擱置一邊,讓她心急如焚,陳璣毅然把自己的金釵、玉釧首飾賣去,作為開渠經費,並深入工地,發動百姓投工效力,從楓亭的白水至驛坂修建一條深八尺,闊丈二尺,長達15里的水渠,以灌農田,渠成後糧食連年豐收,里人感恩戴德,把這條溝渠稱為“金釵溝”,其村落日“金釵莊”,以示對她開渠的紀念。
陳璣除倡建金釵溝外,還創建泉州崇福寺、楓亭陡門全安莊,並親自動手嫁接培植了一種優異的荔枝品種。這種荔枝顆粒大,肉厚,味甜,岡她別號十八娘,人稱“十八娘紅”。蔡襄在《荔枝譜》中有“十八娘荔枝”之說,蘇東坡也有“紅消白瘦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之句,明代詩人王世禎致楓亭友人佘元璣詩曰:“十八娘紅產荔枝,蠣螃舌嫩比西施。更有何物稱三絕,為有佘郎七字詩”。
建築景觀
在秀峰村境內保存陳洪進之子陳文瑣為其父建造的“陳郡王祠堂”。宋朝端明殿學士蔡襄為其書匾曰“德星祠”。村內還有“同德堂”、太平禪寺等歷史古蹟。



話說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夏教。即三一教,在楓亭地方廣泛傳播,宣傳中國傳統的綱常禮教,勸導世人,勤業行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廣為民眾所接受和信仰。於是,村民募資投勞,在仙遊縣唐安鄉連江里侯攬境頂厝點,建蓋一座頗為壯觀的三教祠,名叫“同德堂”。供門人弟子遇到家中有難辦事。請求“三教先生”決凝處事,舉行建醮活動,以達到心裡平衡的精神支柱。爾後,在一個相當時期香事及活動非常旺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及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破除迷信”和“破四舊”等運動的開展。“崇福宮”、“同德堂”同遭到厄運,宮、堂房屋被占地他用,神像蕩然無存,加上宮堂陳舊破落,香事活動停止。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宗教界又迎來第二個春天。媽祖始終是秀峰侯攬自然村民眾心目中的保護神,村民生活富有,為了弘揚媽祖文化和林龍江精神。重修同德堂和崇福宮的理念,便在諸位村老腦海里浮現。提出重修同德堂的有關事宜,立即得到廣大村民的積極支持與擁護。大家慷慨解囊,樂捐投勞,擇好吉日,於1980年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動工修葺,歷時三個月,順利告竣,後又經過整修,全麵粉刷,繪畫,鍍金,添置設備,共耗資約80萬元,直至2007年徹底形成規模,使同德堂巍峨壯麗多姿,重現當年風貌。而且更加雄偉壯觀。由於民間信仰的廣泛性、多樣性、無序性和盲目性的原因,且因舊崇福宮宇較窄,地方限制,資金短缺,無力重建,眾議把天上聖母神像移至同德堂供祀。當時神像胸前佩帶一個大銀鎖,當夜被小偷偷去,後媽祖託夢於小偷,叫他速即歸回,第四天果真銀鎖失而復得,人們都說媽祖真是顯靈。至此,便成為釋、道、夏教、尊賢諸神祗共祀一堂的格局。把原宮宇改成為土地公廟,曰“福興社”,其對聯是“祝奉侯封庇千載,重修興福靈萬年。”
如今的崇福宮(同德堂)坐落在湄洲灣南北結合部的楓亭鎮秀峰村侯攬自然村。坐東朝西,背臨碧波蕩漾的太平港,西倚層巒疊嶂的天馬山,北依“國保”的塔斗山天中萬壽塔。南對逶迤起伏山巒的九峰山,叢林翠綠,野花綻放,花香鳥語。周邊是高低錯落的民居和鱗次櫛比的樓房,堂側還有一棵鬱鬱蒼蒼的百年古榕樹,構築成了一幅絢麗多姿詩情畫意的鄉間畫卷。
同德堂始建於清初,以後時有重修,保持明末清初古建築風貌。建築面積375.84平方米,主殿面寬三間一護房、進深二座、中設天井,為穿斗抬梁式屋架,單檐歇山式屋頂及翹檐,雙龍相向騰飛吐霧,嬉戲寶珠,按宮廷殿式結構,氣度雄偉壯觀,大門前雕龍石柱分立兩旁,雕刻藝術極為精湛,一對石獅守衛門口,威風凜凜。大門壇的左右牆壁上均鑲嵌著瓷彩人物,花鳥裝飾的畫幅,古樸雅觀。屋檐緣下均裝上鐵支欄桿護之。

同德堂有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澱,堂里上下廳的柱樑,井藻、斗拱和燈梁,均雕上花鳥圖案,鎏金湯彩,斑斕絢麗,金碧輝煌,裝飾優美雅觀,布局獨特,雍容大方,具有典雅莊嚴的神韻。
堂宇上廳後面,築有高1.2米,寬1米的長方形神殿,殿上用木質製造的神龕,並用玻璃鑲嵌著,上方懸掛三塊牌匾,從左到右,依次是“順天聖母”、“方古宗師”、“天上聖母”,下方對稱懸掛二塊木匾,分別是“即神即佛”和“佛光普照”。神龕邊的對聯是“志心扶宋安邦定國,威鎮五台顯聖佑民”。神龕主殿正中主祀是順天聖母、三一教主、天上聖母等神祗,左邊神龕是奉祀是楊公太師、張三峰,右邊神龕是韋馱神、觀音菩薩,伽藍爺。神龕前橫排著三隻長方形香桌和6隻方形小香桌,各香桌上均放置一隻香爐,天井邊正中放置一個石雕的大香爐和香桌,以供信眾焚香朝拜之用。各種尊神形態慈祥可敬,有俯視眾生之意。信眾希冀家人平安順意,使媽祖尊神的大愛無疆的精神,在侯攬村傳承和發揚,為構建海峽兩岸和諧發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祖國和平統一,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同德堂里的楹聯及壁上瓷彩畫幅有了極其深厚文化內涵,很有迷人之處,當人們步入堂屋,猶如進入藝術殿堂,觀者流連忘回。現將圓柱上的對聯及壁上瓷彩幅故事分述於下,以饗讀者。
1、石柱楹聯“從上廳至大門的對聯是:“大功在水雨順風調,盛德配天民安國泰”。“闡一奧旨萬世稱師,集三聖大成千秋妙道”。“書化蓮花聖母祠,同承夏午仙師德”。“以道尊以德為貴,以善為友戒為師”。大門上方懸掛“同德堂”的牌匾,門框聯句:是“天上頌列聖永錫福祉。金蓮開夏午庇佑黎民”。
2、牆壁畫幅:上廳壁上兩邊各鑲嵌著39幅35厘米見方瓷彩畫幅,左邊是陳靖姑生平及施濟眾生的故事;右邊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濟眾生神話傳說。兩邊瓷彩畫幅上方又有十八羅漢的畫幅。下廳左中右壁上計有122幅彩畫,分別簡介媽祖出世,扶危濟困,伏妖的動人傳說和林龍江生平及抗倭救民事跡。這些畫幅都是十分難得珍貴的藝術精品。至此,崇福宮,同德堂的歷經數百年的歷史滄桑,畫上圓滿的句號。
物產經濟

秀峰村以種植龍眼樹和經營禽苗為主要產業。龍眼年產量達千噸以上;截止2008年,禽苗經營戶由1997年的4家發展到22家,年孵化禽苗3000萬羽,運銷全國10多個省、市,成為仙遊縣的主要禽苗基地。全村從事小商販的有780人,從事運輸業的有60人。民營企業有瓊脂、竹木工藝等,產品遠銷東南區各國。
通用(福建)電梯有限公司

我們是一家集研發設計、製造、銷售、安裝、維修保養於一體的專業化綜合型電梯企業,主要有乘客電梯、住宅電梯、觀光電梯、醫用電梯、載貨電梯、自動扶梯、自動人行道、液壓電梯及汽車電梯等系列產品。
公司自成立以來,歷經近二十年的沉澱,公司已經吸引匯集了一大批電梯行業的專家級人才,擁有幾十名初、中、高級職稱的優秀工程師,他們具有豐厚的電梯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的經驗,並且緊隨國際先進技術的步伐,理解吸收後運用到電梯製造生產當中,使得我們的產品在驚濤駭浪的競爭環境中揚帆前行,尤其是“背包式直角開門別墅型住宅電梯”的研發和生產,解決了特殊戶型空間小的用梯需求,博得了特殊客戶群體的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