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楷

楊興楷,又名楊星,遼寧省遼陽縣人,1912年10月出生於遼陽縣營盤村一個自由職業者家庭。

人物簡介

楊興楷,又名楊星,遼寧省遼陽縣人,1912年10月出生於遼陽縣營盤村一個自由職業者家庭。6歲時,父親楊毓芳病故,家務由母親操持。1920年入私塾,1922年到煙臺國小就讀,畢業後,先後到濟南、青島等地上國中。他思維敏捷,善於聯想,上進心強,學習刻苦,學業成績優異。1925年到濟南去找其兄楊慧修,受到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萌發了愛國思想,當即購買了孫中山的全套書籍,開始學習革命真理。1927年到北京讀書時,與住在同一公寓的進步作家丁鈴等接觸,對文學產生興趣,並經常閱讀《水滸傳》等小說。他還喜歡鑽研歷史、數學、礦物學等方面的書籍。
1930年後,先後到天津等地上高中。在天津中日中學時,受進步同學和工人運動的影響,追求革命真理,思想進步很快。同年5月,經同學范銘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勇敢地投身於黨領導的學生罷讀運動,學運被鎮壓失敗後,學校黨團員被迫離開學校,楊興楷也於6月轉移北平。到北平後,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到罷工隊、火柴廠組織赤色工會與國民黨當局作鬥爭。

考入北京大學

1932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他刻苦攻讀數學,努力鑽研英語和德語,能熟練地閱讀有關外文資料。後因其兄離開北大教授崗位去上海,造成生活費用困難,加之他又身患疾病,不得不休學一年。他以堅強的毅力克服各種困難,病癒後又重返北大復學。1935年12月,參加了聞名中外的“一二·九”學生運動。抗戰暴發後,1937年8月從北京逃難到上海,1938年1月到湖南長沙臨時湖南大學讀書,積極參加黨領導的“明日社”開展各種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4月,經王亞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經黨組織安排到武漢參加國民革命軍武漢戰乾團,並與黨組織負責人李濤接上關係,在李濤領導下,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揭露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發展黨的組織,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1939年1月,因漢口黨組織遭破壞,李濤被捕,經晨溪湖大黨組織同意,楊興楷轉移到昆明。到昆後,在西南聯大找到黨組織負責人王亞文,接上組織關係後,便到路南雲大附中教書。暑假後,經西南聯大黨組織(與中共雲南省工委沒有橫的聯繫)安排,到省立宣威鄉村師範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到宣威後,他經常給學生講時事,談形勢,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指導學生學習馬列主義書籍,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啟發學生的抗日熱情,發動學生訂閱《新華日報》及解放出版的一些書刊。經他的宣傳發動,宣師學生訂閱《新華日報》達60多份。他還在學生中積極培養骨幹,發展黨的組織。1940年上半年先後發展毛應逵、繆祥烈、柴愛國等6人入黨。1940年6月在宣師成立黨支部,下設兩個小組,他任支部書記。支部隸屬西南聯大黨組織領導。
宣師黨支部成立後,暑假期間,楊興楷到昆明找黨組織匯報,但因領導人變動,沒有聯繫上上。他沒有因此而鬆懈革命意志,為擴大革命影響,壯大革命隊伍,1940年9月至1944年初,楊興楷先後到澄江昆華中學、澄江中學、呈貢中學、呈貢昆華女子中學、呈貢華僑中學、馬龍中學教書,假段多落腳於宣威。他立場堅定,不避危險,每到—處都堅持宣傳革命真理,發展黨的組織,領導學生與國民黨當局作鬥爭。在澄江中學教書時,他曾將西南聯大疏散下鄉的地下黨員湯德明、金遜介紹到澄江中學教書,與湯、金二人共同找黨組織。同時還繼續領導宣師黨的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宣師黨支部先後在宣師、宣中和宣威、會澤、巧家以及東川礦區發展了一批黨員。1941年春在宣威城開辦了“正路書店”,出售《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哲學的貧困》、《法蘭西內戰》、《帝國主義論》、《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吶喊》等革命書籍。這些書籍在學校和社會上廣為流傳,對傳播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的主張,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推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的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1942年,宣師黨支部把黨的工作擴展到會澤、巧家和貴州的威寧、水城、盤縣等地。1943年2月,湯興楷親自到會澤、巧家準備開展武裝鬥爭,實施他在1940年提出的建立川滇黔游擊根據地的構想。1942年初,為解決黨組織的活動經費,楊興楷與繆祥烈、王雲亭、柴正海、費省親、柴愛國以及楊的嫂子郝蔭潭等在昆明開辦“義興灑店”,沒有本錢,楊拿出自己的錢解決。1943年酒莊歇業後,他們又到貴陽等地做銀元生意,所得銀元在昆明換了90餘兩大煙交給宣威黨組織作活動經費。由於西南聯大黨組織負責人多次變動,楊興楷的組織關係—直未能聯繫上。為此,1942年秋,他通知宣師黨組織暫時停止支部活動,號召黨員各自堅持革命工作。
1942年8月。根據云南省工委的指示,播中黨組織派黨員蔣程高、姜開輔到宣威師範以讀書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同時又對楊領導的宣師支部進行清理。省工委數次派人要楊交出組織,但楊興楷堅決遵守地下黨的紀律,信守黨的組織原則,始終拒絕交出組織,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高度的黨性原則。所到之處,他仍然繼續堅持做黨的工作。他關心黨員,常給他們講一些黨的基本知識,講地下工作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一次,徐可美帶著接頭信物到昆明找到楊興楷,匯報請示關於開書店及準備籌集資金辦刊物等問題,在接上關係後,徐對楊表現得非常親熱,楊興楷即將徐帶到郊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給徐講了許多地下工作應注意的問題,接著聽取了徐的工作匯報,答覆了徐請示的一些問題,並幫助徐買了許多革命書籍帶到宣威正路書店銷售。
1944年春,楊興楷從馬龍回到宣威縣立中學教書,繼續進行革命活動。為了向學生宣傳革命真理,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油印工具,秘密刻印傳單,分送到一些進步學生的書桌里,用傳單宣傳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和解放區的情況,揭露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罪惡,在學生中產生了積極影響。為實現在川滇黔邊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的構想,他曾幾次到宣威光山地區進行實地考察,準備在這一帶組織抗日武裝。1945年初又從縣中到宣威師範擔任教務主任。此時,由於省工委的清理,原宣師黨支部大部分黨員經蔣程高、姜開輔考察先後重新入黨。楊興楷因和上級無法聯繫上,沒有再發展黨組織,自己仍堅持革命工作。他與當時在宣師任教的原宣師黨員徐可美商量,利用上國文課之機,給學生選講進步文章。1945年7月楊興楷在下堡街開辦“大眾書店”,出售《新華日報》及《民主周刊》等革命報刊。原“正路書店”剩下的革命書籍也拿到“大眾書店”繼續出售。他要求徐繼續為革命努力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等待組織聯繫。為占領學校思想陣地,抵制學校當局請縣黨部書記長來校上公民課,他動員徐兼教公民課,並說這樣可以藉機宣傳馬列主義,也可以不使學生中毒。楊興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沒有停止過黨的工作,就是孤軍奮戰也仍然革命意志堅定,一心一意為黨工作。
他學識淵博,平易近人。在宣中宣師任教期間,教學認真負責,所講課程能把教材講深講透,使大多數學生學懂、弄通。對個別不易接受者,他耐心輔導和指點。學生作業他堅持有批有改,使之及時發現問題而得到糾正。由於他教學有方.講課通俗易懂,比喻幽默,很能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深受學生的親近和愛戴。暑假期間,他組織學生到東山寺避暑,就地幫助學生補習功課,學習進步書刊,傳授革命思想。—次,學生問他大令卡為什麼有那么多的人站著,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社會不公帶來的問題,你們將來讀好書,就是要去改造這個不公平的社會。”他就是這樣用自己的革命思想去開導學生。當時教材不夠科學和系統,他就自編幾何教材供學生使用,深受學生的歡迎。他象一座火爐,把所有的熱傳給學生,留給社會。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他利用課餘時間翻譯了一些數學書籍和資料,如《微分幾何中的平面曲線》、《格列寶卡的初等數學分析》等,並深入鑽研應變函式、非歐幾何等書籍。在無錢購買資料的情況下,他又克服困難編印了《富氏級數》等一些通俗的小冊子供學生學習。
1946年秋,楊興楷被宣師當局解聘。為謀生路,他借款買了一輛汽車,在曲靖、宣威拉貨做生意維持生活。後因還不起債,曾被國民黨宣威縣政府關押。
楊興楷生活簡樸。從武漢轉移到雲南後,他承擔了母親、嫂子和侄女的生活負擔。母親年老多病,嫂子長期患有嚴重肺病需要照顛,兩個侄女由他撫養成人。為了照顧家庭,他34歲(1945年秋)才在宣威與包滿貞結婚,1947年春與包離婚後一直沒有再婚。
1947年初,楊興楷到昆明天南中學教書,是年秋到昆明師範學院任講師,同時到南菁中學兼課。1948年,昆明爆發了“七·一五”事件,楊興楷在南菁中學堅決支持“反美扶日”學生運動,並積極參與革命活動。南菁中學遭國民黨軍警圍攻時,他與廣大師生一道堅持鬥爭,曾被敵特打破頭皮,血流滿面。1948年8月,在長期與上級聯繫不上的情況下,經陳江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重新入黨後,他深感回到黨的懷抱的溫暖,更加努力為黨工作。
1949年6月,經黨組織安排,楊興楷到思普地區工作。他不怕環境艱苦,滿腔熱情地奔赴新的工作崗位,勤勤懇懇地為邊疆人民辦實事,親自開辦了西南中學並任校長。8月,任普洱縣行政委員會助理秘書,並擔任黨的分支書記。9月,任普洱縣行政委員會教育科役長、支部書記。他嚴於律已,秉公辦事,處處以身作則,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1950年1月,調任思茅專署教育科副科長,爾後任科長、總支書記等職。他為發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文化事業嘔心瀝血,做出顯著成績。
1951年8月,他到省委黨校學習。1952年1月,省委黨校在整黨時認為,楊興楷兩次脫離組織,交待不清,必須繼續審查,並決定取消其侯補黨員資格。整黨後,楊興楷到昆明師範學院任講師。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全心全意從事教育工作,為培養合格的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1958年又被錯定為“反動分子”,同年4月26日送勞動教養。1962年5月解除勞教,回到昆明以做臨時工維持生活。1979年,中共雲南省委黨校校務委員會、昆明師範學院黨委撤銷了1958年錯定楊興楷為“反動分子”的決定,並同時決定恢復其公職。楊興楷重新回到昆明師範學院任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行撥亂反正,使他內心十分感激,他雖年近古稀,但仍煥發出青春活力,兢兢業業地為黨工作。1982年在昆明師範學院不幸逝世,終年70歲。
1985年10月2日,中共雲南省委黨校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並經省委組織部同意,撤銷中共雲南省委黨校黨委1952年1月13日《關於處理楊興楷黨籍問題的報告》,恢復楊興楷1938年4月入黨的黨籍,黨齡連續計算,並充分肯定了楊興楷的革命功績。對楊興楷在宣威等地發展的黨組織也予以承認。至此,楊興楷的問題得到徹底平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