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粲墓是遵義楊氏土司留下的珍貴古蹟。楊氏在唐代末年擊殺播州(遵義古稱)土司並自襲其地,歷經唐宋元明,是西南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土司,統治遵義的年代比唐開始任何一個中央王朝都長得多。楊粲在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襲“播州沿邊安撫使”,統治期間有清名。楊粲墓用白砂岩條石砌築,石質潔白,分左右兩個墓室,左右相通又均有前室後室。這種夫妻並列完全平等的古墓還是第一次看到。墓裡面的棺槨和陪葬品早已毫無蹤影,但每一個墓室均布滿精美雕刻,使這裡成為西南極具代表性的宋代雕刻博物館。守衛棺槨的高浮雕武士和盤龍柱令人印象尤其深刻。墓室外觀立面有古希臘風味,也頗為別致。
楊粲墓,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沙壩村民組,北距市區約10公里。該墓三面環水,四周群山拱衛,被當地民眾稱為“皇墳”。
這座南宋時期西南播州安撫使楊粲夫婦墓,修建於宋理宗淳礻右年間(1241--1252年),由496塊白砂岩條石建築,有雕刻190幅,規模宏大,在全國已發掘的同類宋墓中居於首位。
該墓不但在結構上具有室幽堂奧、整齊劃一的特色,而且墓內外分布著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石刻裝飾。有人物、動物、花草、器物、圖案等,雕刻技法以高浮雕、低浮雕為主,間或加陰線刻,圓雕僅施於盤龍和柱礎。在28尊人物造像中,以4尊武士像為最高,平均1.54米,4尊力士最矮,只有40-50厘米,他們因地位的不同,穿戴、神情亦各異。墓主人正面而坐,衣冠楚楚,慈祥而又威嚴;文官、女官均為立像,寬袍大袖,瀟灑難掩拘謹;貢使捲髮跣足,風塵僕僕;武士頂盔貫甲,威儀可畏;負重力士,兩眼圓睜;總角童子,幼稚天真,俱以墓主人為中心,再現了播州當時的階級關係和民族關係,被譽為西南石刻藝術寶庫。
墓主人楊粲,祖籍山西太原,字文卿,小字伯強,系楊端十三代孫,於宋寧宗嘉泰初年(1201--1204年)襲職,稱播州安撫使,當政四十餘年,出現史籍中交口稱讚的“播州盛世”,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日益繁榮,文化教育有顯著發展,之所以能臻於此境,主要得益於楊粲採取“治政寬簡”的政策,在當時實行這樣一種不事苛求的開明政策,對於社會穩定,促進勞動生產,有著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建學造士,於當地的土著民族一道,發展文化教育,效果十分顯著,使播州“土俗大變”、“儼然於中土文物同”。播州楊氏土司能統治播州700餘年,歷27代楊應龍止,其間楊粲治軍之道與民族團結政策被其子孫當作傳家寶繼承下來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楊粲墓早年被盜,墓內隨葬器物尚存較少,但出土文物中的男墓銅鼓,被定名為我國南方八大標型器--遵義型銅鼓。楊粲墓1957年由貴州省博物館發掘,1958年貴州省人民委員會曾將楊粲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又重新公布為省保單位,1982年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楊粲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成立楊粲墓保護機構,1985年和1999年國家文物局對楊粲墓進行了兩次大的維修,現除主墓室外,兩個輔助陳列室也已對外開放。2000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