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泰芳

楊泰芳

楊泰芳(1927.04.30~2012.07.17)男,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大學本科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原主任委員,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二屆二中全會遞補為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原郵電部部長、黨組書記。2012年7月17日,楊泰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楊泰芳,1947年5月參加工作,194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僑眷。曾任郵電部部長、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個人簡歷

楊泰芳 楊泰芳

1945年9月至1949年7月,在華南理工大學工學院機電工程系電信專業學習;1947年5月參加黨的地下組織“愛國民主協會”。1949年7月大學畢業後,受黨組織派遣到香港工作。1949年10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組織部幹事、組織處幹事。1953年7月後,任廣東省郵電管理局長途電信科副科長、基建科科長,省郵電科研所所長兼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0年1月後,曾任郵電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副書記等職。1982年5月後,任郵電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部長、黨組書記。1994年6月後,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黨組書記、顧問。2004年5月離休。

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二屆二中全會遞補為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

人生履歷

楊泰芳 楊泰芳

1947 年參加國立中山大學愛國民主運動協會。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 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工學院電工系,曾任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中共地下黨負責人。全國解放前夕,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負責安排中共組織中從內地來港同志的去向。全國解放後,楊泰芳回到了廣州,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組織部幹事。1951 年,他作為土改隊長,帶著一個工作隊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其間,當過區委委員、區委副書記。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時,中央要求技術幹部歸隊,楊泰芳於是歸隊到廣東省郵電管理局,其後在長途通信科任副科長。

1958 年7 月,廣東省郵電管理局指派楊泰芳籌建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院。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院掛牌後,楊泰芳被任命為院領導。未幾,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院改稱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所,楊泰芳被任命為所長。建所之初,郵科所面臨“三無”困境,一無足夠的科研場地,只有一間鋅鐵頂蓋子的木平房;二無足夠的科研力量,只從原省局基建科調入幾位技術人員,員工只 10 餘人;三無足夠的科研設備,只從原省局修機室調用一些簡單的測試儀表。面對這些困難,新組建的郵科所人在楊泰芳所長的帶領下,高瞻遠矚,圍繞廣東省郵電通信的實際,堅持以三大通信手段(長途載波、自動電話、無線電話)為研製導向主線,投石問路,創造條件,藉此為突破口,陸續消解困難。

1958年 8 月,楊泰芳率領所內主要技術人員,前往北京郵電部科學研究院學習取經,回穗後,他動員全所員工各盡所能、積極進取,全力投入科研戰鬥。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制元件,焊線路,裝機盤,測試再測試,終於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於 1958 年 11 月,研製成功一套鐵線單路電子管載波電話終端機。研製成功這套載波機,給全所員工以極大的鼓舞。這套載波機很快在廣州至江門和廣州至從化溫泉投產使用。同年 12 月,郵科所又研製成功一套在當時全國郵電只有幾個單位能有力量研製的萬門縱橫制自動電話百門交換機骨架樣機。1959 年,郵科所也先後研製成功多套無線通信設備,如粵特-4 型四路特高頻收發信機等等,其中萬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的百門骨幹樣機被郵電部列為重大科研成果。

在大躍進期間省局號召科研、生產、教育三結合,同時也是為省內通信事業發展而補充當時急需卻又難於進口的大量通信設備。省局任命楊泰芳兼任廣東省電信器材廠廠長,使所、廠緊密結合,以更好地提供省內通信網迅速擴展所需的裝備。同時,亦預見省內通信網大發展而需要不斷補充大量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楊泰芳積極支持省局要求的自辦有線通信專業四年制大學本科教育,除教務工作由郵電學校負責外,全部講學工作均由郵科所組織進行。1962 年、1963年和 1964 年三屆畢業生共 110 餘人,後多成為各郵電部門的主要技術骨幹。

1962 年,郵電部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撤消部分省所,並指示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所科研轉向,明確以研究通信設備在亞熱帶氣候環境下的防護技術(簡稱“三防”)為主。楊泰芳深切理解通信設備三防對我國郵電工業的重要意義,堅定地在所內建立以三防研究為主的第二研究室和防雷研究小組,幫助室、組克服科研新方向從零開始的種種困難,對科研轉向人員進行大量思想工作,使郵科所順利在我國郵電系統內率先開展亞熱帶防護技術研究工作,並逐步取得成績。

文化大革命期間,郵科所於 1968 年被撤銷。楊泰芳連同所內百多名員工一起下放到英德紅橋幹校。1972 年 3 月,廣東省郵電管理局委派楊泰芳重建廣東省電信科學研究所。同年 10 月,廣東省電信科研所與郵政科研所合併,稱為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所。省郵電管理局重新任命楊泰芳為廣東省郵科所所長。

自 1958 年郵科所成立伊始,楊泰芳一直兼任所內黨的領導工作。隨著郵科所黨組織的逐步擴大,楊泰芳歷任黨支部書記和黨總支書記。集黨政大事於一身,上接郵電部和省局的任務,力爭地方政府的支持,多方籌措科研經費,每隨任務變化而及時調整所內組織機構,推動所內黨團建設。凡此種種之外,歷年所有科研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立項之前,楊泰芳必親自參與技術方案的討論和審定。因而,郵科所十多年來在楊泰芳的領導下不斷取得可觀的成就。

1978 年,楊泰芳上調郵電部,任北京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之後,連續提升為院長、郵電部副部長、部長。自1981年調到郵電部任副部長、部長後,他幾乎每天都在機關食堂吃飯,晚上常常睡在辦公室,一周只回家一兩次,工作起來沒有白天黑夜。1982 年以最高選票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後補委員,次年直接補選進黨中央委員。為十二屆、十三屆中共中央委員。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1994 年當選為中國僑聯主席、黨組書記。

突出政績

楊泰芳擔任郵電部長期間,面對經濟建設推著郵電建設的局面。他所推動的部門改革,改變了中國郵電業落後於世界同行的局面,對於交通高速公路建設、電網分離等均具有特別示範意義。

在冰凍開化之前,經濟發達省份的郵電部門常常補貼經濟不發達省份,為此國內的廣東、江蘇常為此抱怨。江蘇省廣東省郵電部門積累的資金既不能用來改善職工福利,也不能用來發展本省急需的郵電建設,如江蘇省鄉鎮企業老闆給客戶打一次電話需要撥打數日才能接通,郵電業對於經濟持續發展不僅沒有推動反而成為阻力因素。

1987年5月13日上午11點,楊泰芳部長率電信總局局長、計畫司司長、辦公廳副主任等五人抵達南京,省長顧秀蓮馬上趕到賓館,與楊部長就江蘇的通信問題商談了一個多小時,楊部長和盤托出了郵電部支持江蘇通信發展的想法,並且特彆強調了江蘇提出的"條塊攜手,分層解決通信緊張"的辦法具有普遍意義。二人談得很投機,取得了一致意見。5月14日,會議開幕。省政府各有關部門、各廳局領導及各市縣政府的主管郵電的市長、縣長及計委主任、郵電局長等重要領導共100多人出席了會議。會上,陳煥友副省長和楊部長都作了長篇報告。省部在郵電建設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正式成為郵電發展的方針,簡稱"十六字方針"。

1988年6月4日,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全國電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分管副總理鄒家華也基本同意郵電部和江蘇省的做法。

經過改革後的郵電部門,積極和地方省份合作共建,不僅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者,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部門之一。隨著郵電部門不斷改革,超級大型國企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等一一湧現出來,在一個輔助性、公益性的社會產業部門中產生幾家超級大型國企,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到1995年前後,中國打造了一個嶄新的通訊網路。在通信領域,美國1992年提出高速網際網路計畫,中國隨後就建造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網際網路骨幹光纜系統。如今,中國人可以享受到農村上網,手機價格低廉送等通信業便利措施,便是起因於1980年代末期郵電部和江蘇省所提出的省地共建、合作的系列措施。

因病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郵電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共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五屆中國僑聯主席、黨組書記楊泰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7月17日凌晨3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著名華僑僑眷

一般華僑在中國各大城市都有,但是廣東省最多的江門市達320多萬,汕頭市達490萬,揭陽市(包括普寧市)413萬,福建省最多的泉州市近760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