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晦[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楊晦[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楊晦[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晦(1899.3.25~1983.5.14)原名興棟,後改名晦,字慧修。筆名丫、楣、壽山。遼寧遼陽人。中國共產黨員。1919年“五四運動”中,他是最先沖入並火燒趙家樓的幾個學生之一。1952年—1966年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生平簡介

楊晦早年照 楊晦早年照

楊晦出生在東北遼陽小營盤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八歲入本村私塾,兩年後入外村國小,後考入縣立中學,因家鄉災荒,輟學考入瀋陽東三省郵務管理局任郵務生。1917年暑假北京大學連續招考三次並降低了錄取要求。楊晦前去報考,外語幾乎交了白卷,但因作文出色被破格錄取,就讀北大哲學系。

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為火燒趙家樓領導者之一。1920年畢業,任奉天(遼寧)瀋陽第一師範學校哲學教員數月。1921年任太原國民師範學校哲學教員,數月後辭職返京,因為痛感社會黑暗,改名楊晦,後任河北定縣第九中學國文教員。1923年任廈門集美學校國文教員,暑假辭職赴京,同年秋任北京孔德學校國文教員,結識新文學團體“淺草社”成員馮至等,在《淺草季刊》上發表作品。

1924年任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文學專修科教員,創作詩劇《屈原》。1925年與馮至、陳煒謨等人成立“沉鍾社”,編輯出版《沉鍾》周刊。1926年《沉鍾》周刊停刊,同年編輯《沉鍾》半月刊。在“沉鍾社”的八、九年期間,主要從事翻譯和劇本創作,先後在北京、汶南、天津、青島等地的大、中學校任教。1934年春由北平前往上海,1936年6月,與魯迅、茅盾、巴金等在《作家》月刊上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暑假前,任上海同濟大學附設高級中學歷史教員。

左起端木、楊晦、張迂珍、臧克家黃藥眠 左起端木、楊晦、張迂珍、臧克家黃藥眠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隨同濟附中遷至江西贛縣。1938年赴廣西,任桂林師範學校教導主任。1939年初,任桂林女子中學語文教員,10月,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候補理事、文藝習作指導小組組員、《抗戰文藝》(桂刊)編委。1941年任西北聯大中文系教授,講授“現代文學”、“文學批評”等課。1944年任重慶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抗戰勝利後,參加“東北政治建設協會”,任“東北文化協會”理事,1946年任教於上海幼稚師範專科學校。

1948年11月,經黨組織安排擬從香港轉道解放區,因故滯留香港數月,1949年至北平,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稱“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同年秋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直至去世。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曾兼任北京大學副教務長。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作協”二屆理事等職。文革期間遭到迫害。晚年任北京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補選為“作協”三屆理事。因受眼疾干擾,未能完成構想中的《中國文藝思想史》和《元曲論》兩部著作。

文學成就

《楊晦文選》 《楊晦文選》

作為“沉鍾社”的發起人和主要成員,楊晦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和西方文學的傳播做出了貢獻。魯迅先生稱評論“沉鍾社”為“中國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一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文學翻譯和文藝評論。

所創作的劇本主要有:《誰的罪》、《來客》、《笑的淚》、《楚靈王》、《屈原》、《除夕》、《慶滿月》《苦淚樹》等;譯著有:羅曼·羅蘭的《悲多汶傳》、莎士比亞的《雅典人台滿》、希臘悲劇《被幽囚的普羅密修士》、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愛倫坡的長詩《烏鴉》、《鍾》等,另譯有《莫里哀戲劇十五種》,不幸毀於抗日戰火;著有文藝評論集《文藝與社會》,以及《羅曼·羅蘭的道路》等文學評論文章。有《楊晦文學論集》、《楊晦選集》。

人物軼事

不平

楊晦晚年照 楊晦晚年照

楊晦三十五歲任教於孔德學校時,與十四歲學生文樹新相戀,當時楊晦已有家室,兩人不間斷通信超過3年。二人的通信被家人發現了,一頓爭執之後,二人允諾家人一定斷絕關係,不再來往。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二人的交往並沒有真正中斷。後來,文樹新轉學至聖心學校。此時,送信的任務由當時尚就讀於孔德學校的、文樹新的三妹來完成。1934年,二人之間的通信再次被發現。事態升級,二人為情私奔上海。次年文樹新產下一女(楊江城),產後偶感風寒,逐漸轉為肺炎,不治而亡。2010年,文樹新的日記以《一個民國少女的日記》為名呈現在世人面前,使人們了解到這位民國淑媛熾熱真摯的情感。文中楊晦先生以Y先生的角色出現。

楊晦身材瘦小,為人沉默,倡導“語言和文學有機聯繫”。1957年黨的整風運動,號召大家大鳴大放,要大家給黨的工作和黨的領導提意見。在這種形勢下不少同學也想給楊先生提意見。有學生畫了一張漫畫張貼在系辦公室走廊進行嘲笑:一個瘦骨伶仃戴著高度近視眼鏡的青年學生、背上壓著高高的兩大摞書。一摞書寫上語言,另一摞是文學。在兩摞書中間是一隻大公雞。一隻雞爪踩在“語言”上,另一隻爪踏在“文學”上,公雞仰著頭張嘴大叫:“語言和文學有‘雞’聯繫。”

1955年秋初,北大中文系迎接新生入學的大會上,楊晦發表言辭:“北大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想當作家的不要到這裡來……”此言一出,頗受爭議。

文革開批鬥會批判楊晦是修正主義時,他用德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和中文版的馬恩全集與紅衛兵辯論,自己並未修正,符合德文版原意,反而是中文版從俄文版轉譯,而俄文版有問題。當學生們叫了一通“打倒楊晦”的口號後,要把他轟出去,可是他竟捨不得離開,一邊被拖著,一邊口裡叫著:“年輕人,我是愛你們的呀!”大煉鋼鐵時,學生曾到他家拆掉了壁爐里的鋼條。

品質

當姚文元、李××受到最高領導垂青而走紅時,楊晦卻蔑視他們,直言不諱地宣稱:“北大中文系絕不培養姚文元、李××這種靠打棍子起家的人!”說這種話,這在當時是需要非凡的膽識和勇氣的。大躍進時,北大中文系55級同學在批判所謂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基礎上,集體編寫了一部《中國文學史》。一時間,報刊一片頌聲,轟動全國,被奉為革命新生事物的典型。中央領導又是接見,又是嘉獎。於是,不少同學也就傲氣十足,不可一世。而楊晦這時卻尖銳地指出學生的學風不正,說:“這樣下去,要害了你們自己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