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廷楷,揭西縣灰寨鎮歧陽村人。他是一位平凡的農民,他的一些趣聞軼事,主要是有關他的超常記憶力,至今仍為村民們津津樂道。
嗜書如命
在上世紀30年代,楊廷楷進了歧陽村煥文學校讀書。開始,老師教念《三字經》,他聽過一二次後,在別的學生還懵懵懂懂時,他竟能把老師剛教的《三字經》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老師發現了這個小精靈,便格外愛惜,抽時間給他開“小灶”,課外讓他多讀一些古文詩詞,楊廷楷都很高興地學,老師教一篇,他就饒有興趣地學一篇,並很快就把所教的段落或詩詞背了下來。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學古文,到他讀五年級時,那些《論語》、《孟子》、《老子》、《詩經》、《左傳》、《禮記》等他都讀過,並且許多文章或段落都能背誦下來。
他高小畢業後,順利地考進了當時中共潮汕地下黨創辦的南僑中學。弱冠之年的楊廷楷,一心撲在學業上,在進步教師的指導下,如饑似渴地閱讀了進步人士提供的馬列著作和毛澤東的著作,認真領會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村里長者說起楊廷楷在南僑中學讀書時的情景,都說他是個進步青年,積極參加地下黨組織的一些活動。解放後他仍嗜書如命。“學毛著高潮”時期,對偉人的經典論述、警句,他張口就能背誦一大段。人們感到詫異,他說,這些“毛著”我讀南僑時就會背誦了。
歷史典故倒背如流
人們佩服楊廷楷的是他在國小、中學所讀過的歷史地理、帝王將相等知識,幾十年過去了,他仍能講述出來。但他 “真人不露相”,人們在公眾場合談論歷史王侯將相時,楊廷楷卻蹲在一旁靜靜地聽著,當發現有人講錯了,他站起來很謙虛地說:“不知我會不會記錯,書上是這樣講的……”接著就滔滔不絕地講下去,說得大家口服心服。
有一年的一個梅雨天,10餘位鄉親聚集在閒間“講古”,楊廷楷同平時一樣在一旁靜靜地聽。
有一位年紀稍長的鄉親興高采烈地講述《秦王李世民》的故事,把李世民說成是“李淵的長子李世民,唐高祖武德七年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楊廷楷再也聽不下去了,急忙用手勢打斷那位鄉親的講話糾正說:“阿叔你講錯了,唐高祖李淵的長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是次子。玄武門之變是武德九年,李世民立為太子是玄武門之變後的當年並繼帝位,第二年改元”貞觀“。”接著,滔滔不絕講述李世民的故事,聽得眾人入了迷。
打賭背誦毛主席語錄
楊廷楷打賭背毛主席語錄牌,這件事是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
有一天上午,楊廷楷挑糞水下田時路過村邊炸薯粉豆乾的小食店,在店內的幾位後生招呼楊廷楷把糞桶水歇下來,並打趣地說:“廷楷叔,您的記性好,今天考考您,您若能把本村公路旁幾十塊毛主席語錄牌的語錄全背下來,我們請你吃頓薯粉豆乾,若背不出來,您就請我們吃!”
楊廷楷一聽,明知這幫後生哥是在刁難自己,但是,肚子裡早晨吃的那二兩米稀粥,早已消化掉了,店內吹出來的誘人的炸豆乾香味使他垂涎欲滴,就應道:“此話當真?不許反悔呵!”大家齊聲說“好!”並請店主作證。
說罷,他便直奔公路,跑跑停停,把公路兩旁60多塊毛主席語錄牌上的語錄逐個看了一遍,約莫半個鐘頭就回到小食店,二話沒說就背起毛主席語錄來,一口氣連續背誦了50多條語錄,大家聽得目瞪口呆,搖搖手說:“別背了,您贏了,請吃豆乾吧!”
晚年背誦《地震記》
《地震記》是清未歧陽村秀才楊德謙於民國七年(戊午年)元月初三大地震發生時寫的真實記錄,當時他用毛筆書寫在歧陽村楊氏宗祠北廳的橫門頂牆壁上(全文480字),旨在作永久性記載。1993年鎮裡辦了《灰寨情》小報,時任鎮黨政辦主任兼小報主編的溫瑞庭同志認為《地震記》是一份珍貴的鄉土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好好保存下來。但牆壁上的《地震記》,墨跡已褪,絕大部分字跡無法辨認,使他感到很為難。
後來,溫瑞庭聽村幹部說,歧陽村楊廷楷老人能完整地背誦《地震記》,他就直接找到楊廷楷家裡。一見面溫問楊廷楷:“您能否把楊氏宗祠牆壁上的《地震記》背誦出來?”楊廷楷肯定地說“能背!”說完就一五一十地背了起來,速度之快,讓作記錄的老溫主任累得滿頭大汗。
當時,時隔60餘年的近500字的《地震記》,楊廷楷還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後經歧陽村多位長者核實認為無誤,該文被《灰寨情》、《揭陽日報》等多家報刊採用刊登。楊廷楷一字不漏地背誦《地震記》被灰寨鎮人傳為佳話,稱他為“記憶力奇人”。本來,在人們的印象中,楊廷楷是個“書呆子”,這次總算對保存民間歷史文獻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