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屋村[廣東省惠東縣黃埠鎮鹽洲西沖村楊屋村古村落]

楊屋村[廣東省惠東縣黃埠鎮鹽洲西沖村楊屋村古村落]

楊屋村又稱楊厝寨,位於惠東縣黃埠鎮鹽洲西沖村北面的一個自然古村落。占地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是清代古圍村。屋宇、巷道排列整齊,祠堂、廟宇雕花清晰,建築布局合理嚴謹,周邊圍牆保護完好。古圍村具有200多年歷史,是一座在沿海農村保存比較完美的古圍村落。

資源概況

楊屋村可稱“仙景勝地”,一年四季如春,年均氣溫21~25攝氏度,冬暖夏涼;年降雨量1800毫米以上,屬亞熱帶海洋氣候。

楊屋村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環境優美,是古時期重要邊防要塞。東靠紅海灣與大亞灣隔海相望,周邊有待開發的金、銀沙灘2座,海岸線約3.5公里。西靠響水嶺和南門嶂水庫。有一條長約2~4公里溪流經觀音山、響水嶺直流村邊。水流常年不斷,水質清甜,人們稱為觀音液,浴飲此水常年不病。南靠平海古灶、鹹水湖、雙月灣,距巽寮旅遊度假區約10公里。北靠觀音山、銅鑼嶺。

古圍村內有著名的羅漢松樹,是一種亞熱帶地區名貴樹種。俗話說:“家有羅漢松,一世也不窮”。其它地方種植這種樹很難生長,而楊屋村這塊地培植出來的羅漢松枝粗葉茂,堪稱佳品。蓮藕也是楊屋村的一大特色產品。楊屋村是惠東縣蓮藕生產種植基地,現有蓮藕種植面積600多畝。楊屋村蓮藕的特點是:藕肥絲不斷、煎、炒脆香甜。8~9月,楊屋村一片藕海,蓮花一片紅。

楊屋古圍村6000多平方米,目前仍住有80多戶人家,現有人口900多人。有水稻田700多畝、蓮藕田600多畝、山林7000多畝、羅漢松培植基地30多畝,種植良種羅漢松幾十萬株。全村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全村一族一姓,皆姓楊,講一種本地方言“尖米”,音似軍聲、聽像客家。圍村坐西向東,三面環山,東面向海。高站南門嶂,遙望楊屋村形似一隻大海龜爬向大海,人稱楊屋村屬龜地,名副其實。


歷史淵源

楊屋隸屬西沖(涌灣)。西沖是黃埠鎮比較邊遠的村委會,轄6個村民小組,有楊屋村民小組、李屋村民小組、招槐村民小組、鹽倉村民小組、灣仔村民小組、渡頭村民小組。楊屋村民小組是一個比較大的古圍村落,人們稱——楊厝寨。

據傳說,在很古很古以前,西沖是一片汪洋大海,且也是海中的一個涌灣。在這個涌灣中,楊屋村地勢較高,由於地殼變遷、海水衝擊不斷形成灘涂衝擊坡,變形陸地。

楊屋村在明末清初年間就來了一河南籍方姓定居。方氏來到楊屋村後,開墾、耕種、發展生產,豐衣足食。據老翁說,當年楊屋村是魚米之地,日可勤種,夜可下海捕魚。後來,方氏又請了一楊姓之人幫工。楊氏受聘之後也勤於耕作,與方氏和諧相處,努力墾耕。但相居久之共同都有知心之語。有一次,方氏與楊氏交談中一時感觸憂傷,決定回老家一次,並將事業交由楊氏料理。但方氏這一去音信全無,楊氏非常著急。但為了生活、生存,楊氏不得不接受了現實。楊氏更加勤於耕種,接著方氏留下的事業繼續發展。在楊屋村生活、生產、繁殖,發展壯大。後人為了紀念方氏的豐功偉績,在楊屋村修建了一座“方氏祠堂”以表對方氏的懷念與敬奉。而這一帶的方姓後人也視方氏為一世祖,每年九月初一日,方姓後人約3至4千之眾都會聚於楊屋村拜祀方氏祖先,以表對先人懷敬之心。楊屋村的村民們也熱烈歡迎,竭盡地主之宜。

古圍村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先輩們留下的寶貴歷史遺產。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歷史的見證,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歷史遺產。必須加以保護、開發和繼承發展,使之流傳後世永續利用。這項工作和保護工程刻不容緩。如今黃埠鎮政府對楊屋古圍村落的保護高度重視,要求各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儘快做出開發規劃、保護、利用建設好楊屋古圍村。配合大亞灣和巽寮旅遊度假區的旅遊開發和鹽洲跨海大橋的竣工通車,對西沖楊屋村這帶沿海旅遊資源的開發做好合理建設發展規劃。另方面,加強古圍村的村民保護意識和思想教育,讓村民們自覺保護古圍村、愛護古圍村,希望全社會都重視保護楊屋古圍村落的發展。

歷史古蹟

楊屋村三面環山,正面(東北向)為較開闊的平地,村後有小高地,村民稱為龜形地。全村呈長方形,面積約25000平方米(210米×120米)。村子建設的確切時間無法得知,但從建築風格及材料分析,最早應為清代中期,其中百年以上的房屋占比約為70%。

村中建築排列較為齊整、規範,門向基本為東北向,分為前村後圍。前村建築有六縱八橫,圍村建築有六縱六橫,巷道多為山石鋪砌。

前村房屋建築雖有三進的較大建築,但多為簡式三合院(個別的在左前角未建房)或三間二進,形似爬獅。山牆有鑊耳和人字;屋脊有平脊和龍船脊:牆有夯築牆、磚牆,有下部石條上部青磚清水牆。

圍村,村民稱之為“楊屋城”,面闊70米,縱深77米。圍牆以山石砌築,高約4米,厚約1米,開東(東北向)、南(西南向)二門,巷道筆直整齊。東門開於前圍正中,村民稱為“楊屋城門頭”,現為新建門樓,綠琉璃瓦,硬山頂,開拱形門,建築面積約為10平方米。

圍內建築基本相似,絕大部分三間二進房屋,體量較小,建築面積約為100平方米。從楊屋城的稱呼和其內在的建築來看,圍村的建成時間應稍晚些。圍內右前角有方氏祖祠,圍後正中(中軸後端)為楊氏祖祠。

楊屋村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有:石屋、大王富、楊屋國小和方氏祖祠。

1 、石屋

石屋,村民又稱為“大廳下”,位於前村中部偏左,清中期建築。石屋三間,三進二層,面闊18米,進深21米。外牆下部以花崗岩石條砌築,上部清水牆,頭進與二進天井左右外牆開門。屋內部以牆分隔、承重。三進大廳的左右為房,天井左右為廡。屋頂陰陽瓦。

正門為斗門,門向東北,花崗岩石方框門。

頭進為鑊耳山牆,平脊高約30厘米,滿布灰塑。

二進明間前檐以月梁雙挑出檐,月梁背承駝墩,一斗三升棋承托第二檁。

2 、楊屋國小

位於楊屋村左后角,為清代中後期建築,一直作為國小校,至20世紀80年代棄用。

學校由外院、內院和堂屋構成。

圍牆建於堂屋的左、右、前方,用山石壘砌,呈長方形。在圍的前三分之一處建磚牆分為外、內院。

二門皆未按中軸對稱方法建築。外院門開於圍牆的左前側(西北向),石條方框門;內院門開於隔牆偏左處(東北向),內外斗。

堂屋三間二進二層,面闊11米,進深17米,與隔牆相距約5米(為內院)。硬山頂,陰陽瓦。外牆上部清水磚牆,下部夯築;內部以牆分隔、承重。

頭進大堂不設門。

二進大堂的前三分之一處建有高約2.5米磚牆,中開圓拱門。

3 、大王宮

位於楊屋村左后角,楊屋國小左側,為清代中期建築。

大王宮為三間二進兩廊建築,面闊9米,進深15米,夯築牆體批灰。宮內無牆有柱,柱為石方柱。兩進皆為花崗岩方石七架梁,穿斗式。

頭進為鑊耳山牆,素胎碌筒瓦,滴水剪邊。平脊高約30厘米,滿布灰塑。門為花崗岩石方框斗門,門前三級垂帶踏朵,門上有壁畫。廳設屏門,置於兩後檐柱之間。

中為天井,兩邊設廊。

二進為硬山頂,陰陽瓦。廳中設神龕,內供大王神像。

4 、方氏祖祠

位於圍村內右前角,方氏族人建於清代中後期,近年曾經修葺。

祠堂為三間二進兩廊建築,面闊9米,進深9米,夯築牆體批灰。祠內柱子為石方柱。

頭進為鑊耳山牆,綠琉璃筒瓦,滴水剪邊,龍船脊。門左右牆下砌三層花崗岩石條,左右次間牆下嵌石板。

中為天井,兩邊設廊。

二進硬山頂,素胎筒瓦。廳左右間以磚牆分隔,廳中設神龕,內供神先神位和祖先像。

交通概況

楊屋村近十年來交通道路建設發展非常快,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投入不斷改善和完善。1996年起,投入了350多萬元修建了鹽洲至西沖公路,約15公里,直通楊屋村。深圳沿海公路延村邊海岸穿行,東面公路通平海、港口、巽寮旅遊度假區。隨著鹽洲東面跨海大橋的通車,西沖楊屋村的位置更加顯要。村內道路暢通,林道連線324國道(廣汕公路),距縣城4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海道距香港56海里,海運可達惠州港、汕尾、汕頭、香港、廣州等地。

人文概況

楊屋村真可謂“風水寶地”,人才輩出。古時且不說,就說解放後,楊屋村就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楊展群(楊明華,現住北京退休)。解放戰爭初期的有東江縱隊大隊長楊宏聲、東江縱隊雙槍老太婆林珍(楊宏聲夫人)、東江縱隊革命戰士楊慶祥。黃埔軍校出身擔任國民軍連長楊添銘、國民革命軍副營長楊車綿。民國時期知名富紳有楊秀雍、楊康連、楊奇輝等。還有著名書法家楊益能先生,知名香港人士、大慈善家、惠州市政協常委、廣東省政協委員楊鑫先生,都是楊屋村人。他們曾多次為楊屋村捐款修路、做好事、善事。他們是楊屋村的驕傲。

楊屋村村民很喜歡體育運動,經常開展籃球、排球、桌球、象棋、游泳比賽等活動。尤其是沙灘排球和游泳。一到農閒或節慶期間村民們都會聚到沙灘或在村中進行排球比賽。老人們在樹蔭下下象棋、打紙牌,真是其樂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