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位於棲霞市南楊家圈村東。東臨楊礎河,西北屏方山。1956年文物調查時發現,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由於蓋民房、建窯廠、修路等,遺址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東北角一部分,呈長寬各100米, 略近方形的台地。1981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及煙臺地區部分文物幹部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開方(溝)33個,發掘面積880平方米。 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三層屬龍山文化層;第四、五層屬大汶口文化層。均出土石器、骨器、陶器等。發現6座房屋殘跡,其中4座屬龍山文化遺存,平面略近方形,四周有深基槽。3號房址東西長6米,南北寬5~5.4米,四周基槽深達2~2.3米,基槽中尚有28個柱洞。兩座屬大汶口文化遺存,平面略近方形,四周基槽較深,槽內柱洞
排列有序。清理出6座墓葬,其中1座屬龍山文化遺存,頭東腳西單身屈肢;5 座屬大汶口文化遺存,長方形土坑豎穴,多無隨葬品,唯2號墓隨葬1件魚椎骨飾。大汶口文化墓有合葬,頭西腳東,側身屈肢葬;有俯身屈肢單身葬,頭東腳西; 嬰兒仰身直肢,頭向東,葬式與頭向不同,是其特點。
此次發掘,在膠東第一次發現了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直接地層關係,為研究兩種文化的早晚關係增加了新的地層證據。在龍山文化地層和灰坑中,發現了粟和水稻的皮殼及印痕,是現知史前栽培稻分布的最北界限;還發現1 件殘銅條和一些銅渣,說明當時人們已掌握了冶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