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研究領域
楊學功,四川簡陽人。1984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政教系,獲法學學士學位; 199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10多年,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當代社會理論。
主要著作
《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傳統本體論哲學批判》(人民出版社,2011年),《在範式轉換的途中》(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等。
譯著
《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卡爾·馬克思的哲學》(東方出版社,2008年)。
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社會理論。
開設課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哲學原理研究》、《哲學前沿問題研究》、《本體論研究》、《全球化問題研究》、《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思潮》、《學術研究與寫作》等。
出版著作
(一)專著
《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專著,34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傳統本體論哲學批判——對馬克思哲學變革實質的一種理解》,專著,28萬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在範式轉換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評論集》,專著,45萬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
1.《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解讀》,專著,34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傳統本體論哲學批判——對馬克思哲學變革實質的一種理解》,專著,28萬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在範式轉換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評論集》,專著,45萬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
(二)合著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合著(豐子義、楊學功著),獨立承擔12萬字(該書第五至八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哲學基礎》,合著(吳元梁、楊學功等著),獨立承擔5萬字(該書第三章)並參加統稿,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陳先達主編,參著,獨立承擔3萬字(該書第六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範疇研究》,李德順等著,參著,獨立承擔約10萬字(該書第二篇之“存在:最抽象而又充滿歧義的哲學範疇”,“決定論相關範疇:概念清理與關係辨析”),並參加統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上、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吳元梁主編,參著,獨立承擔約12萬字(該書“導論”及“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生形態”共四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當代構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重大項目),黃枬森主編,參著,與黃枬森合作撰寫第二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意義與科學形態”,約8萬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合著(豐子義、楊學功著),獨立承擔12萬字(該書第五至八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哲學基礎》,合著(吳元梁、楊學功等著),獨立承擔5萬字(該書第三章)並參加統稿,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陳先達主編,參著,獨立承擔3萬字(該書第六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4.《馬克思主義哲學範疇研究》,李德順等著,參著,獨立承擔約10萬字(該書第二篇之“存在:最抽象而又充滿歧義的哲學範疇”,“決定論相關範疇:概念清理與關係辨析”),並參加統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5.《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上、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項目),吳元梁主編,參著,獨立承擔約12萬字(該書“導論”及“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生形態”共四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6.《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當代構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重大項目),黃枬森主編,參著,與黃枬森合作撰寫第二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意義與科學形態”,約8萬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三)譯著
《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譯著(楊學功、徐素華譯),原作者Tom Rockmore,獨立承擔20萬字(該書第一至四章),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
1.《馬克思主義之後的馬克思: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譯著(楊學功、徐素華譯),原作者Tom Rockmore,獨立承擔20萬字(該書第一至四章),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
(四)主編、副主編
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Edited by Zou Shipeng,Yang Xuegong,收入本人論文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3萬字,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 Series Ⅲ,Asia; V.26,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U.S.A,2007.
“國外馬克思學譯叢”,副主編,規劃書目30餘本,已出16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起分批陸續出版。
《中國哲學年鑑 2002》,副主編,哲學研究雜誌社2002年12月出版。
1.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Edited by Zou Shipeng,Yang Xuegong,收入本人論文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3萬字,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 Series Ⅲ,Asia; V.26,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U.S.A,2007.
2.“國外馬克思學譯叢”,副主編,規劃書目30餘本,已出16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起分批陸續出版。
3.《中國哲學年鑑 2002》,副主編,哲學研究雜誌社2002年12月出版。
發表論文
2000年
1.《實踐的觀點與“本體論”問題》,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回到馬克思”——從哲學觀的視角看》,載《哲學研究》2000年第4期。
3.《“返本”與“開新”——從哲學觀視角看馬克思哲學在當代的發展》,載《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第4期。
4.《“本體論”源流考(古希臘、中世紀部分)》,載《人文藝術》第2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2001年
5.《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載《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6.《略論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徵》,載《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7.《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學:是否必要與如何可能》,《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第2期。
8.《求解休謨問題的新嘗試》(筆名:易力),載《哲學動態》2001年第8期。
9.《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看全球化》(與孫偉平合作,第一作者),載《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
10.《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全球化——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看今天的全球化討論》(與孫偉平合作,第一作者),載《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1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本體論”研究:分歧與出路》,載《哲學研究》2001年第9期。
12.《本體論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載《哲學動態》2001年第10期。
2002年
13.《關於ontology詞源和漢譯的討論》,載羅嘉昌主編《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14.《“本體論”源流考(近代、現代部分)》,載《人文藝術》第3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15.《哲學觀的批判和重建》,載《吉首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16.《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若干熱點》(與朱葆偉、賈紅蓮合作,第二作者),載《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2年第1期。
17.《傳統本體論哲學的終結和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載《現代哲學》2002年第1期。
18.《辯證法的批判本性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哲學研究》2002年第5期。
19.《也談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兼與俞吾金先生商榷》,《哲學研究》2002年第6期。
20.《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分析“全球化”》,載《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2年第2期。
21.《關於學術倫理的對話》(與張明倉、劉文旋合作,第一作者),載《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2年第2期。
22.《馬克思哲學觀的合理總結與當代確認》,載《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23.《如何理解馬克思的自然觀》,載《江漢論壇》2002年第10期。
24.《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收入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編、宋繼傑主編之大型學術文集《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上卷,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003年
25.《馬克思哲學與存在論問題》(與李德順合作,第一作者),《江海學刊》2003年第1期。
26.《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的解釋》,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1期。
27.《試論哲學的層次結構——兼涉幾個相關問題》,載《學術月刊》2003年第2期。
28.《“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觀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哲學觀念變革”筆談,載《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9.《文明對話:背景·旨趣·路徑——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訪談》,《尋根》2003年第2期。
30.《我們應該如何紀念馬克思》,“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筆談,載《現代哲學》2003年第2期。
31.《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境遇——由紀念馬克思逝世120周年所想到的》,載《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2期。
32.《解釋學方法及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文獻研究中的運用》,載《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當代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3.《全球化條件下的文明對話——杜維明教授訪談錄》,學術訪談,載《哲學研究》2003年第8期。
34.《從解釋學視角看馬克思文本研究——兼評重讀馬克思的兩種學術取向》,載《學術研究》2003年第9期。
35.《再談馬克思哲學與傳統本體論哲學的關係》,載《河北學刊》2003年第5期。
36.《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文本依據”和“問題視域”》,載《哲學動態》2003年第11期。
2004年
37.《被邊緣化還是自我放逐——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性與現實性的對話》(多人合作),載《哲學研究》2004年第1期。
38.《世界觀的概念和馬克思的現實生活世界觀》,載《河北學刊》2004年第2期。
39.《全球化與民族性——對全球化研究中一個焦點性問題的分析》,載《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3期。
40.《現實中的學術與學術中的現實》,載《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41.《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研究》,《光明日報》2004年7月6日“理論周刊·學術”版。
42.《探求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價值》,載《光明日報》2004年9月9日C2版。
43.《問題研究與學科建設》,載《學術研究》2004年第9期。
44.《關於ontology的譯名問題》,載《科技術語研究》2004年第4期。
45.《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新形態》,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5期。
46.《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我們如何面對?》,載《東嶽論叢》2004年第5期,收入《東吳哲學》(2004年卷)。
2005 年
47.《恩格斯對“馬克思哲學”的解釋和貢獻——以文獻為基礎的分析》,載《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48.《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從哲學形態轉變的視角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載《復旦學報》2005年第2期。
49.《唯物史觀對全球化問題的應答》,載《學術月刊》2005年第5期。
50.《全球化的多重維度與實質》,載《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5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新趨向》,載《河北學刊》2005年第4期。
52.《哲學觀反思與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載《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53.《理性面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處境》,載《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9期。
54.《エンゲルスの「マルクス哲學」に対する解釈と貢獻略論——文獻をとする基礎分析》,載日本《情況》雜誌2005年10/11月號,情況出版株式會社2005年10月出版。
55.《以對話架起比較和溝通之橋》,載《中華讀書報》2005年11月23日第10版。
2006年
56.《超越“史”和“論”的二元對置》,載《學術月刊》2006年第1期。
57.《2005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回眸》,載《光明日報》2006年2月28日“學術”版。
58.《累積學科共識 推進學術研究——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述評》,載《學術界》2006年第3期。
59.《馬克思哲學與存在論問題》(與李德順合作),載《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二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60.《從解釋學視角看馬克思文本研究——兼評“重讀馬克思”的兩種學術取向》,載《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三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61.《立足文本,開展對話,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新形態》,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研究》(“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五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007年
6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及其當代建構》,載《光明日報》2007年1月9日“學術”版。
63.《馬克思對現代性的雙重態度》,載《嶺南學刊》2007年第1期。
64.《路徑選擇的依賴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幾個公共問題》,載《學術研究》2007年第1期。
65.《歷史哲學研究的新視角》,載《人民日報》2007年4月13日15版。
66. 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載 Rethinking Marx : 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XXVI,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 Series Ⅲ,Asia;V.26,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U.S.A,2007.
67.《認真貫徹“雙百方針” 努力推進哲學繁榮——紀念“中國哲學史座談會”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與郗戈合作,第一作者),載《哲學門》第八卷(2007)第一冊(總第十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008年
68.《拒斥還是辯護:全球化中的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載《江海學刊》2008年第2期。
69.《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研究》,載《理論視野》2008年第2期。
70.《在範式轉換的途中——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現狀的對話》(與魯克儉合作,第一作者),載《學術月刊》2008年第8期。
71.《國外馬克思研究是一面鏡子》,載《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8期。
2009年
72.《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載《光明日報》2009年1月20日“學術”版(整版)。
73.《全球化與“中國模式”——解讀雷默的“北京共識”》,載《新亞洲論壇》第二輯(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編),首爾出版社2009年版。
74.《韓國哲學的現狀、問題和前景——專訪首爾大學哲學系主任許南進教授》(與趙峰合作,第一作者),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11日4版“對話”,《國際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75.《拒斥還是辯護:全球化中的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載《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性問題》(吳曉明等主編),重慶出版社2009年版。
76.《再論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與Tom Rockmore等合作),載《哲學動態》2009年第11期。
77.《“國外馬克思學譯叢”總序》(與魯克儉合作,第二作者),載“國外馬克思學譯叢”各冊卷首,首批6本:《呂貝爾馬克思學文集(上)》,萊文《不同的路徑:馬克思主義與恩格斯主義中的黑格爾》,古爾德《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費徹爾《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從政治經濟學到世界觀》,卡弗《政治性寫作:後現代視野中的馬克思形象》,洛克莫爾《歷史唯物主義:哈貝馬斯的重建》,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2010年
78.《“西馬”之後看“馬克思學”——我們為什麼要系統譯介馬克思學經典著作》(與魯克儉合作,第二作者),載《中華讀書報》2010年1月27日6版。
79.《全球化與“中國模式”——兼談雷默的“北京共識”》,同時發表英文簡稿,載《學術界》2010年第1期。
80.《我看“中國模式”——給劉占虎同學的一封信》,載《學術界》2010年第4期。
81.《從真理標準討論到哲學教科書體系改革》,載《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1期。
82.《“問題意識”凸顯和領域(部門)哲學勃興》,載《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2期。
83.《從“領域分設”到“路徑分化”》,載《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3期。
84.《如何理解唯物史觀的“經典表述”》,載《理論視野》2010年第4期。
85.《範式選擇的依賴因素——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臨的幾個問題》,載《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範式:創新與轉換》(“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第七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86.《韓國哲學的現狀、問題和前景——訪許南進教授》(與趙峰合作,第一作者),收入《中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報對話(2009—201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7.《學術回顧與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30年(1978—2008)》,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60年》,重慶出版社2010年版。
88.《從解釋學視域看馬克思文本研究——兼評解讀馬克思的兩種學術取向》,載《詮釋與澄明:馬克思哲學的當代理解》(“學術研究”叢書之一),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2011年
89.《中國哲學的本土意識與原創衝動——2010年度哲學學術熱點評述》,載《學術月刊》2011年第3期。
90.《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載《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宋繼傑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1.《同一與差異:馬克思恩格斯哲學觀比較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4期。
92.《“中國模式”討論的哲學反思》,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012年
93.《資本主義研究在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中的地位》(與席大民合作,第一作者),載《哲學研究》2012年第4期。
94.《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溫鄧小平論述引發的幾點思考》,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95.《關於馬克思文本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載《學術界》2012年第8期。
96.《如何理解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兼評學界的幾種常見理解》(與樓俊超合作,第一作者),載《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8期。
97.《對文化民族性與時代性關係的新思考——重新反思20世紀30年代的文化論爭》(與張勝合作,第一作者),載任平主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2》,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2年10月出版。
2013年
98.《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問題再審視——兼評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的幾部新著》,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99.《重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問題》,收入王東等主編《21世紀哲學創新宣言》,現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00.《關於馬克思文本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收入《哲學家2012》(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01.《同一與差異: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觀比較研究》,收入《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102.《當前中國價值觀衝突及其前景》,載《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103.《ゲローバル化と「中國モデル」について論ずる——テモの「北京コンヤンサス」も兼ねて》,載岩佐茂、金泰明編《21世紀の思想的課題——転換期の価値意識》,大阪経済法律學園,日本國際書院,2013年10月。
104.《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出場語境和理論形態》,載《哲學研究》2013年第11期
105.《資本主義研究在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中的地位》(與席大民合作,第一作者),載《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總第8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014年
105.《懷念黃枬森先生》,載王東等主編《哲學創新的一面旗幟——黃枬森先生追思錄》,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106. 《當前中國價值觀衝突及其前景》,載《哲學家 2013》(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107.《超越“中西之爭”》,載《群言》(民盟中央主辦)2014年第5期。
108.《馬克思哲學並不存在“人學空場”》,“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年05月29日。
109.《民族與時代: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交響曲》(與張勝合作,第一作者),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8月15日A5版。
110.《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人的本質問題及其哲學意義》,載《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0期。
2015年
11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語境和理論形態》,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 年2 月6 日A04 版。
112.《兼容並蓄,綜合創新——當前思想理論狀況和前景》(多人合作),載《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6期。
113.《對文化民族性與時代性關係的新思考》(與張勝合作,第一作者),收入《馬克思的文化觀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馬克思哲學論壇叢書”之十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114.《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出場語境和理論形態》,收入《經典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哲學論壇叢書”之十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獲獎情況
(一)科研
2004年10月,《本體論哲學批判》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2005年9月,《本體論哲學批判》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11年3月,英文論文“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獲北京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1年6月,獲北京大學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2年5月,《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獲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第二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優秀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1.2004年10月,《本體論哲學批判》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2.2005年9月,《本體論哲學批判》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3.2011年3月,英文論文“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獲北京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2011年6月,獲北京大學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5.2012年5月,《超越哲學同質性神話》獲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第二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優秀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二)教學
2007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6—2007學年度教學優秀獎。
1.2007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6—2007學年度教學優秀獎。
(三)服務
2005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4—2005學年度優秀班主任獎。
2007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6—2007學年度優秀班主任獎。
2007年11月,獲北京大學2007年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領隊教師獎。
2008年10月,獲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授予的“2007—2008年北京高校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
1.2005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4—2005學年度優秀班主任獎。
2.2007年9月,獲北京大學2006—2007學年度優秀班主任獎。
3.2007年11月,獲北京大學2007年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領隊教師獎。
4.2008年10月,獲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授予的“2007—2008年北京高校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