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46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學系。歷任梅州中學教員、教務主任,香港中國民主同盟主辦的《光明報》編輯,《大眾報》總編輯,廣州《聯合報》總編輯,《廣州日報》編委、秘書長,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局長,黨委副書記。第七、八屆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及民盟中央委員、中央常委委員。
人物事跡
工作
楊奎章長期從事新聞、文化工作,十分關心國脈民運、文化興衰,關心知識分子的處境和政治民主。對文化藝術的興衰和問題,感受頗深。
給知識正名,致力創造寬鬆的文化發展環境
粉碎“四人幫”後,他走馬上任廣州市文化局局長。其間,他認真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重視文藝創作、文藝評論、文藝批評工作,寫了多篇呼籲給文藝創作以寬鬆環境和寬容態度的文章,痛陳幾十年來文藝實踐特別是“左”的指導思想所造成的失誤。他為戲曲編劇鳴不平,倡議戲曲要繁榮發展,劇目要豐富多樣,首要的是解決戲曲編劇這一主要問題。提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必須貫徹“雙百”方針,支持不戴帽子、不抓辮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
楊奎章對文物工作情有獨鍾,特別重視。20世紀60年代,他在市文化局副局長任內,就組織社會知名文物專家,成立了“廣州市文物鑑定委員會”並擔任主任。改革開放初期,他主管全市文物工作。為填補我市文物鑑定專家的空白,他選派優秀人才到北京培訓;為摸清廣州文物“家底”,他主持開展了全市文物的大普查工作。與此同時,他認真貫徹中央在北京、上海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對調整、提高我市博物館展覽與陳列內容,規範和加強流散文物徵集、管理工作,出口文物的鑑定工作和地下文物的挖掘和保護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工作。
楊奎章出生於書香門第,畢業於中山大學農學院,加上經常與文人打交道,因此對科學技術和文化的作用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對知識分子有深厚的感情,對人才十分愛惜。到市文化局掛帥後,他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市委的路線方針,撥亂反正,給知識正名,為知識分子平反。他協助市委、市政府積極為“文革”中受迫害的文化系統的知識分子落實政策,解決遺留問題,讓他們放手大膽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他帶頭呼籲各級領導機關要有識才的伯樂、有容才的雅量、有用才的本願,高度重視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的問題,抓緊抓好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工作。
出版作品
改革開放,讓楊奎章這位文化人,不僅在政治上獲得了重生,而且在文藝領域也獲得了新生。據了解,這一時期,從政之餘,他筆耕不斷,文藝理論、雜文、散文、傳統詩詞等“精品”之作,接連不斷地發表於《1949—1997廣東散文特寫選》(1979年)、《不惑集》(1984年《人民日報雜文選》)、《嶺南散文八十篇》(1984年)、《東風舊體詩詞選》(光明日報文藝部1985年編)、《縱橫集》(1985年《人民日報雜文選》)、《嶺南當代詩詞選》(1986年)、《中華現代詩詞千首》(1988年)、《風華雜文獲獎作品選》(1989年)、《嶺南雜文選》(1991年)、《現代千家詩》(1992年)。1994年,他還出版了詩詞集《片葉集》,收入詩詞作品400餘首。
書法
楊奎章不但精於寫作,而且還是一名功底深厚的書法家。受家庭的薰陶和父親的教訓,他7歲即臨顏、柳楷貼,後轉行書,師法“二王”,尤其喜愛王羲之行草。他的書法,惟師古而不泥古,出新而不離靈動;筆力遒勁,清新剛健,瀟灑超逸,氣韻生動,富於時代精神。他的書法作品,多寫自撰詩詞,融書情墨意於一體。他的詩詞,直抒胸臆,不事雕飾。或感時憮事,憂思患慮,心腸熾熱,愛憎分明;或寄情山水,笑傲自然,借物抒懷,觸景蘊意;或歷練艱難,感悟人生,懷親贈友,一片赤誠。
楊奎章的書法新作先後在廣州、北京、杭州、湖南、香港、澳門、新加坡、台灣、韓國展出,並刻石陳列於桂林中日友好書法碑廊,湖北荊州古城碑林、廣州白雲山、南海神廟等處。1985年和1986年,他先後隨廣州詩社代表團訪問新加坡和泰國,1987年他參加了新加坡中華書會主辦的“新加坡首屆書法營”活動,並作專題講學。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大陸、台灣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和東亞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對文化界影響
作為一名解放前就參加革命的老報人,楊奎章先後擔任過粵贛邊區和平人民義勇隊《大眾報》總編輯、香港《光明報》編輯、《文匯報》評論員、廣州《聯合報》主筆、《廣州日報》編委兼秘書長,還著有《楊群雜文選》,粵海詩詞叢書《片葉集》,評論《秦牧散文的風格》,散文《海內有知己》、《盛世危言》等,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化界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