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從事發展心理學研究和實踐工作。對於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和干預、人格成長和完善、企業人格和家族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領導了父母與兒童共同成長理論的整合。並進行了大量的團體治療實踐工作。
楊哲在主持一項專門針對中國家庭中人格培養的課題研究中,從父母—子女雙方的視角對兒童人格培養方式進行了重新定位,吸收了經典動力學、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人本主義以及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並對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合。同時,結合中國親職教育現狀、借鑑多年系統家庭治療經驗,規劃出了系統的操作方式和規則。
實踐主張
楊哲認為,相比於財產、身份地位、知識技能乃至身體素質等等,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最核心的利益是應該是讓他們養成一種有獨特個性的完美人格。楊哲尤為重視對兒童原生創造力和獨立意志的呵護和發掘。他認為,父母和孩子兩個心理世界只有做到相互獨立而又和諧融洽,孩子才能真正從親子關係中獲益,並且得到切實的支持。
對於親子關係,楊哲認為,雖然在理論上,父母人格完善與否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幾乎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只有人格完善的父母才有資格培養兒童。只要父母以正確的理念實實在在地努力,就會大有成就。這是因為,父母在擁有孩子的同時,也得到了一個最為珍貴的機會,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對於父母而言,孩子也是一面最純潔明澈的鏡子,父母能從孩子的這面鏡子裡,映射出自己心靈中平常難以覺照的層面,這對父母自身人格完善來說,意義重大,它促進著成年父母更有力量地洗清自己成長中殘留的幼稚的防禦方式和自動化思維,可以有效減少強迫性重複,與孩子重新共同成長,建立起一種良性的關係,在完成自我救贖的同時,為孩子也托起一個美好的人生。
楊哲認為,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在於成人家長情緒的泛濫。這也是許多家長雖然懂得一些正確的知識,卻不能在實踐中受益的原因。他主張成人家長對於自己的情緒要抱有認識、了解、接納、關照的態度,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要想成功地走過這條道路,首先需要具備兩種能力品質:尊重和內省。他主張,共同成長,是父母們要達到的一種生存狀態,並認為,幸福就在美好的關係里,一個人獲得幸福的能力,就是他創造美好關係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父母對子女的關注接納、歸還權力、坦誠信任和鼓勵創造。
楊哲認為,父母良好的陪伴藝術對於改善兒童心理問題具有九種療效因子:分別是希望重建;關係矯正;自由意志;焦慮鬆弛;技能獲得;重獲價值;良性仿同;情緒呈現;內省頓悟。並且推薦了四種操作方式:改善交流、遊戲陪伴、行為引導、故事暗示。
他認為,孩子的人生需要兩件最基本的東西——動力和方向。而這兩樣東西都只能來自於一個源頭,那就是對自我的認識。對自我認知的不同情況決定了人生的不同狀態,歸納起來大致有下面五種:低級認知;被動認知;虛假認知;推翻認知;成熟認知。
楊哲還對於自我認知的整合提出了多種路徑:對思維內容的清醒意識;對過去記憶的深刻整合;對心理各個層面的認真探尋;對未來選擇的思考和評估;對社會角色之下自我真實意義的思考;把自我融入進一個博大境界中去體驗;把整個社會作為大背景來認識自己。
研究課題
《共同成長論》
《家族人格形成與完善》
《企業人格與企業文化》
《亞文化與兒童人格養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