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務廉

楊務廉

楊務廉,唐朝著名工匠。官至將作大匠,善於建設宮殿樓台,因貪污千萬而被罷免,能工巧匠。

人物簡介

姓名:楊務廉

圖片 圖片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生卒年:不詳

字:不詳

號:不詳

所處時期:唐朝

個人簡介

有巧思,善於建設宮殿樓台,官至將作大匠。

圖片 圖片

袁恕己擔心皇上奢侈遊樂,數次彈劾楊務廉。

後因貪污數千萬免官。

楊務廉在沁州時製造一木製機器人,長相類似僧人,手執一碗,自能行乞。

生平簡介

楊務廉  唐楊務廉,孝和時,造長寧安樂宅倉庫成,特授將作大匠,坐贓數千萬免官。又上章,奏開陝州三門,鑿山燒石,岩側施棧道牽船。河流湍急,所顧夫並未與價值,苟牽繩一斷,棧梁一絕,則撲殺數十人,取顧夫錢糴米充數,即注夫逃走,下本貫,禁父母妻子。其牽船夫,皆令系二銽子胸背(背原作皆,據明抄本改),落棧著石,百無一存。道路悲號,聲動山谷,皆稱楊務廉為人妖。天生此妖,以破殘百姓。(出《朝野僉載》)

楊務廉 楊務廉

唐代人楊務廉。孝和年間,建成了長寧安樂宅倉庫,皇帝特授予他將作大匠一職。後來因他貪贓數千萬而被免職。以後他又上書,奏請在陝州三門峽開道。開山鑿石,在懸崖上架起棧道供牽夫行走。那裡的河水十分湍急,所有雇用來的民工都不給工錢,假如牽繩一斷,或者棧一折,就擊殺數十人,然後用這些民工的工錢買成糧食來頂上這些死者的數目,並註明這些人是逃走的,通知當地官衙,囚禁他們的父老妻兒。對於拉船的牽夫,則命令在每個人的前胸後背拴上兩個砣子,一旦落棧著石,百人之中也難活一人。整個道路都響著悲痛的號子,聲音振動了山谷,人們都把楊務廉稱作人妖。天生此妖,就是來殘害百姓的啊!

職業經歷

楊務廉

楊務廉 楊務廉

武則天稱帝期間,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馬。唐長安四年(704)武則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張柬之等乘機發動兵變,誅殺武后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廢周國號,迎唐中宗李顯復位。袁因功右遷中書侍郎,封南陽郡公。袁恕已為官剛直廉潔。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慫恿家奴強搶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將惡奴逮捕歸案。安樂公主大怒,到中宗處告狀,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詔,袁恕己竟不奉詔,據理力爭,終於說服中宗,遂將惡奴斬首。大臣楊務廉因巧於建設宮殿樓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於奢侈遊樂而不思國事,數次彈劾“楊務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國安邦之策進於帝,而專事營造宮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貶謫,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中宗遂貶楊務廉為陵州刺史,晉升袁為中書令。

姓氏起源

一、出自姬姓

楊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

圖片 圖片

據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楊姓出於姬姓,源於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西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領地於今山西西南一帶,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為唐侯。因唐地臨晉水,由此為晉(諸侯)國,叔虞即為晉開國之君。至春秋時,晉國內亂,晉武公(叔虞後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孫)滅瑉侯統一晉國。武公死後,其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獻公相繼滅周圍諸小國,包括楊國。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地於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由此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距今約2600多年。

另一說:“周宣王(姬靜,也作靖)兒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後為氏焉(古代“揚”通“楊”)。”意即宣王小兒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於揚,建揚(諸侯)國。春秋時揚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此說之楊姓起源矩今也約2600多年。另據《史記·晉世家》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頃公滅了勢力日益強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為突之孫,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時逃難於原畢國所在地(今陝西西安、鹹陽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孫的封地),復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史載此楊姓為楊氏正宗源頭,距今約有2500年左右。

其後裔定居於弘農、華陰一帶(河南西北、陝西東部渭河下游一帶)繁衍生息,故華陰成為楊姓郡望。秦漢以後播遷全國各地的楊氏宗支,許多均源自關西(潼關以西)弘農、華陰。楊姓始出於晉國,春秋末期晉國六卿逐漸強盛,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368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卿(諸侯)瓜分成韓、趙、魏三國地盤,史稱“三晉”。

故有楊姓“源於三晉,望出弘農”之說。但幾說均可證楊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說,且不論哪一說,其源均為黃帝後裔,周朝王室。姬姓楊氏占所有楊氏的主流。

源於西周宣王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併,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陝西楊家村出土27件青銅器中,有一件後來被稱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楊國建國有關。

該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銘文,記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這個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獫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賞賜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個字很關鍵:“余肇建長父侯於楊,余令汝奠長父,休。汝克奠於厥師。

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獫狁出捷於井阿、於歷岩,汝不艮戎,汝□長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於弓谷,汝執訊獲聝,俘器、車馬。汝敏於戎工,弗逆”。翻譯成白話,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兒子長父封到楊地為侯,下命令給逑你予以輔佐,讓長父在楊這個地方安定下來,你發揚了你的老祖先與獫狁一貫的戰鬥的精神,與他們交戰,追擊他們於井阿、歷岩、弓谷等地,斬獲頗多,你對軍事很有的一套啊。

“四十二年逑鼎”的銘文相當於確定了一個史實,周宣王確實封了他的兒子在楊國立國,不過這個開國之君名字是長父,後人演繹成尚父。

源於晉武公子伯僑說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於晉國太傅楊(月八十)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

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月八十)、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稱叔(月八十),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

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

二、出自姞姓

姞姓楊國位於今山西省洪桐縣附近。周宣王滅狄,同時滅姞姓楊國尚父為楊侯。晉獻公滅楊,後封晉悼公之弟於楊,號楊乾。晉平公時,楊又成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為氏,改姓楊氏。

1993年,在曲沃縣曲村鎮北趙村西南的晉國故絳遺址,編號為M63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對帶有“楊姞”字樣的銅壺,銘文作“楊姞作羞禮壺,永寶用”,專家們由此命名其為“楊姞壺”。

“楊姞”是什麼人?專家們對此有過激烈爭論,李學勤、王光堯、李伯謙三位著名考古學者根據“楊姞壺”銘文指出,歷史上曾經存在一個文獻沒有記載的“姞”姓楊國,“楊姞壺”正是這位“姞”姓楊國的貴族女子,嫁給了晉國國君穆侯邦父。也就是說,在長父建楊國之前,確實有過另一個國君姓“姞”的楊國。這個國家如何沒有了呢?專家推測,應該就是被頻繁入侵的獫狁滅掉了,晉穆侯邦父夫人楊姞很有可能就是“姞”姓楊國君末代的公主。

三、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勳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

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

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2.普通賜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還有,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抗日名將楊靖遠將軍,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全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鬥中負重傷犧牲。

5.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姓。

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斌貝)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

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複姓楊氏,只名業。”楊業歸宋複姓。

貴州台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裡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後,他的兒子也改姓楊。

四、少數民族楊姓

氐族楊氏,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白族楊氏,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楊乾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雲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後為大天興國權臣,1927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因為暴虐,被殺,在位8年。元代以後,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雲南大理太和縣(今雲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通判,退休後居家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雲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

滿族楊氏,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雲南貴州,後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為能提前交納5年的額糧,被批准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

納西族楊氏,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里人。

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遊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苗族楊氏,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於元皇慶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楊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將領。

父親楊(王景),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正統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

回族楊氏,楊應奎,明代詩人、書法家,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士。

此外在侗族、朝鮮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楊氏。

五、出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