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動脈盜血綜合徵

椎-基底動脈盜血綜合徵

腦動脈盜血綜合徵是一種較罕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由於主動脈弓及其附近較大動脈近端狹窄或部分梗塞,引起其遠端供血壓力明顯下降,因而產生虹吸作用,致使鄰近血管發生血液逆流而導致該動脈的供血不足現象,臨床上稱為“盜血”綜合徵。

臨床常見的有三種類型:①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表現為患側上肢活動後出現眩暈、視力模糊、復視、共濟失調等腦幹、枕葉和小腦症狀或肢體輕偏癱、感覺障礙等症狀。②頸動脈盜血綜合徵:一側頸動脈明顯狹窄或閉塞時,健側頸動脈血液經前交通動脈逆流入患側,有時可產生健側大腦半球供血不足症狀,或椎基底動脈的血液經後交通動脈逆流入頸內動脈系統,產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③椎基底動脈盜血綜合徵:椎基底動脈明顯狹窄或閉塞時,頸內動脈系統的血液經後交通動脈逆流入椎基底動脈系統,可產生一側大腦半球供血不足的症狀。

基本信息

一、概述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是指椎動脈起始部近側段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狹窄或閉塞後,對側椎動脈血流經過基底動脈返流至患側椎動脈重新組成患側鎖骨下動脈遠側段的供血。其症狀是眩暈、眼花、走路不穩,有些人還會出現頭痛、頭枕部疼痛或聽力減退等。有些人“盜血”會出現於鎖骨下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甚至在大腦半球動脈,這時會出現輕度偏癱、失語等。

在實際工作中,如果發現椎動脈有返流,應該進一步檢查患側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即使右側無名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起始部無法直接檢查,也可提示椎動脈返流一側的相應部位狹窄或閉塞。在另一種情況下,即雙側肱動脈血壓差>2.6~4.0kPa(20~30mmHg)、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無脈症),都卜勒超聲發現鎖骨下動脈、無名動脈狹窄或閉塞,那么,一定要再檢查椎動脈以明確是否有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如果是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狹窄引起的椎動脈返流,狹窄部位經動脈擴張術或其它手術治療後,患側椎動脈血流可以恢復反向血流。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椎動脈由兩側鎖骨下動脈發出,在第6至第1頸椎橫突孔內上升經枕骨大孔入顱後,於腦橋下緣匯合成基底動脈,至中腦處分成左右兩側大腦後動脈。椎-基底動脈在顱內分出許多分支,其供血區包括腦幹內的腦神經,上行與下行傳導束,聽覺前庭器官、顳葉、枕葉及丘腦等處供血不足時,便出現複雜的臨床症狀,且因受損部位程度不同和側支循環的情況不同而有差異。病因絕大多數為頸椎病、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動脈硬化,其他如低血壓、腦動脈炎、頸部大血管扭曲、心臟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狀態、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等也可能是發病原因。

發病機制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①血流動力學改變:患者椎-基底動脈系統某一動脈原有嚴重狹窄或閉塞,平時靠側支循環尚可維持該處的血液供應,一旦血壓降低,腦血流量減少,靠側支循環供血的區域即可發生短暫性缺血。②機械因素:椎動脈因動脈硬化或先天性迂曲,過長而扭曲,或頸椎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當頭頸部過伸、過屈,或向一側轉動時常可出現供血不足。③血管壁病變:最常見者是腦動脈硬化,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兩種。此外,尚可有腦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異常、血管損傷等因素。④其他:如腦動脈盜血綜合徵、腦血管痙攣、高凝狀態、嚴重貧血等。

總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多因素綜合所致,以頸椎病、腦動脈粥樣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最多見。

三、症狀體徵

通常患側上肢活動時出現發作性頭暈、視物模糊、復視、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和暈厥等後循環(腦幹、枕葉和小腦)供血不足表現,嚴重時頸內動脈血液經後交通動脈逆流,導致頸內動脈系統缺血症狀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失語等。

四、病理生理

是一側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在椎動脈近心端顯著狹窄或閉塞,虹吸作用使同側椎血流逆流入鎖骨下動脈,也使對側椎動脈血流被部分盜取供應患肢,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症狀。

五、診斷檢查

檢查患肢無力、感覺異常、皮膚蒼白和肌痛,患側橈脈搏減弱,患側上臂血壓低於健側20mmHg以上,鎖骨上窩可聞雜音;如活動患肢誘發或加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症狀有助於診斷,DSA可確診。

六、治療

如果“盜血”反作,需採取動脈內膜術或動脈搭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