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乾隆行宮

棲霞山乾隆行宮

棲霞山乾隆行宮座落於南京棲霞山,於1751年開始動工建設,歷時6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時所建行宮中最大的一座。該皇家建築在鹹豐年間毀於一場戰火,現僅存遺址。2011年,棲霞乾隆行宮遺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棲霞山乾隆行宮於1751年開始動工建設,由當時的兩江總督尹繼善負責修建,歷時6年,於乾隆十七年(1757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時所建行宮中最大的一座。但是這座皇家建築,毀於鹹豐年間的一場戰火中。現僅存遺址,只能看到行宮中的一些諸如青磚、柱礎等建築構件。

《南巡盛典》記載,清乾隆皇帝對棲霞山鍾愛有加。他六次南巡,五次駐蹕乾隆行宮,前後共四十五天。

發現宮牆

棲霞山乾隆行宮外宮牆棲霞山乾隆行宮外宮牆

2013年11月,有遊客在棲霞山的山林草叢發現了一排石牆。景區工作人員在隨後清理中發現,這排石牆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岩石疊砌而成,材質是本地的砂岩,石牆沿著山勢而下,蜿蜒曲折,合攏成一個正方形,其邊長約200米,總長度約800米,圍合的面積在40000平方米。

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位置上看,這排石牆處於乾隆行宮的範圍內。”

根據《攝山志》卷一“圖說”,上面有清朝宮廷畫師所繪的“乾隆行宮”圖,根據對照,該建築遺蹟沿著山勢而建,北至萬松山房,南至春雨橋,西鄰千佛岩紗帽峰,東接暢觀亭,北高南低,正好將行宮四周團團圍住,起到了保護行宮的作用。

意義

景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行宮外宮牆的發現,對研究棲霞乾隆行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進行相關的整理和保護工作,並對現場進行插牌,對整個行宮的範圍以及其內的各個建築用文字予以標註。同時,計畫根據乾隆行宮內各建築的具體位置以及外宮牆,製作沙盤供遊客觀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