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21世紀將是一個在生態思想指導下的生態文明社會。我國政府已作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戰略選擇。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開展全民性的生態教育,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增強全民的生態意識,普及生態知識,使其樹立起生態文明的哲學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人人都具有強烈的生態責任感,增強每個社會成員建立生態文明的自覺性。近年來興起的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的,以參觀、學習和欣賞自然和動植物景觀為目的的生態旅遊是普及生物生態知識,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生態旅遊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生物生態旅遊,我國擁有幅員遼闊、得天獨厚的生物生態旅遊資源,全國有森林1.7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已達18.21%;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395處及各類自然保護小區5萬多處;有森林公園2151處,總面積達1597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有686處;有動物園330多家,有植物園、樹木園160多家。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僅全國森林公園就接待遊客2.4億人次,占全國國內遊客總數的15%,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森林生態旅遊是生態旅遊的主體,預計到2020年森林旅遊的需求量將達到12億至15億人次。
生態旅遊具有自然性、保護性、參與性、高品位性、普及性及專業性等特點,旅遊者希望通過旅遊欣賞自然美景,陶冶情操,了解動植物知識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而這個任務必須由高素質且具有豐富生物知識的生態旅遊導遊員來完成,使旅遊者獲得一個有意義的旅行體驗。合格的生態旅遊導遊員應成為遊客了解自然規律的科普講解員,提高民眾環境意識的宣傳員,規範遊客行為、摒棄不良習氣的教導員,娛樂、欣賞和休閒的服務員。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生態旅遊風景區的導遊員與此相去甚遠,尤其動植物是生物生態旅遊的重要景觀,很多導遊員缺少動物、植物的識別知識,對其觀賞文化內涵更無從談起,使遊客對生態旅遊的體驗達不到應有的高度。因止匕,編寫一部具有生物生態旅遊特色的生物景觀觀賞課程教材,供各職業院校旅遊專業學生及生態導遊員培訓之用是非常必要的。
編輯推薦
《森林景觀與動植物觀賞》由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
第一單元景觀植物的觀賞
本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節植物基礎知識
一、植物的外部形態
二、植物的特性和分布區
三、植物的分類及命名
四、植物界的基本類群
五、景觀植物常見科概述
推薦閱讀書目
複習思考題
實訓1-1植物器官外部形態觀察
實訓1-2景觀植物常見科識別
第二節景觀植物觀賞知識
一、景觀植物構景因素分析
二、景觀植物美感的表現形式
三、景觀植物旅遊資源分類
四、景觀植物觀賞方法
推薦閱讀書目
複習思考題
第三節常見景觀植物觀賞
一、木本觀花植物
二、草本觀花植物
三、觀果植物
四、觀葉植物
五、針葉類觀姿觀乾植物
六、單子葉觀姿觀乾植物
七、雙子葉觀姿觀乾植物
八、珍稀孑遺植物
九、古樹名木
推薦閱讀書目
複習思考題
實訓1-3景觀植物的野外識別
本單元參考文獻
第二單元森林景觀的觀賞
本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節森林的基本知識
一、森林的概念和功能
二、森林的結構特徵
三、森林與氣象因子的關係
四、森林植物間的相互關係
五、森林群落的發生髮育與演替
六、森林生態系統
七、森林的分類與區劃
八、森林的分布規律
推薦閱讀書目
複習思考題
實訓2-1森林結構特徵的觀察
第二節森林景觀的觀賞方法
一、森林景觀的構景因素分析
二、森林景觀美的表現形式
三、森林景觀的觀賞類型
四、森林景觀的觀賞方法
推薦閱讀書目
複習思考題
實訓2-2森林景觀的觀察與攝影
第三節我國主要森林景觀的觀賞
一、寒溫帶針葉林景觀
二、溫帶針闊混交林景觀
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
四、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
……
第三單元野生動物的觀賞
……
序言
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21世紀將是一個在生態思想指導下的生態文明社會。我國政府已作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戰略選擇。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開展全民性的生態教育,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增強全民的生態意識,普及生態知識,使其樹立起生態文明的哲學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人人都具有強烈的生態責任感,增強每個社會成員建立生態文明的自覺性。近年來興起的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的,以參觀、學習和欣賞自然和動植物景觀為目的的生態旅遊是普及生物生態知識,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生態旅遊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生物生態旅遊,我國擁有幅員遼闊、得天獨厚的生物生態旅遊資源,全國有森林1.7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已達18.21%;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395處及各類自然保護小區5萬多處;有森林公園2151處,總面積達1597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有686處;有動物園330多家,有植物園、樹木園160多家。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僅全國森林公園就接待遊客2.4億人次,占全國國內遊客總數的15%,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森林生態旅遊是生態旅遊的主體,預計到2020年森林旅遊的需求量將達到12億至15億人次。
生態旅遊具有自然性、保護性、參與性、高品位性、普及性及專業性等特點,旅遊者希望通過旅遊欣賞自然美景,陶冶情操,了解動植物知識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而這個任務必須由高素質且具有豐富生物知識的生態旅遊導遊員來完成,使旅遊者獲得一個有意義的旅行體驗。合格的生態旅遊導遊員應成為遊客了解自然規律的科普講解員,提高民眾環境意識的宣傳員,規範遊客行為、摒棄不良習氣的教導員,娛樂、欣賞和休閒的服務員。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生態旅遊風景區的導遊員與此相去甚遠,尤其動植物是生物生態旅遊的重要景觀,很多導遊員缺少動物、植物的識別知識,對其觀賞文化內涵更無從談起,使遊客對生態旅遊的體驗達不到應有的高度。因止匕,編寫一部具有生物生態旅遊特色的生物景觀觀賞課程教材,供各職業院校旅遊專業學生及生態導遊員培訓之用是非常必要的。
文摘
插圖:第一單元 景觀植物的觀賞
本單元教學目標
1.熟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的基本形態及其主要類型,能運用分類術語描述景觀植物的形態。
2.了解植物分類命名的基本知識。
3.了解植物的生態生物學特徵。
4.了解景觀植物欣賞的基本原理和景觀植物資源的分類及觀賞方法。
5.能夠識別森林植物和園林植物的常見科。
6.掌握本地區常見景觀植物的識別特徵、分類地位、生態習性‘及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7.學會景觀植物導遊詞的撰寫。
第一節 植物基礎知識
一、植物的外部形態
生態旅遊中常見的觀賞植物主要以種子植物為主。種子植物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最高等的植物類群,有27萬種左右。它們的大小、形態和分布千差萬別,但其結構和發育過程卻有共同規律。種子植物的重要特徵是能產生種子,並用種子繁殖。種子植物的個體發育從種子開始,當種子發育成熟後,在適宜的外部條件下,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由此進一步發育形成具有根、莖、葉分化的植物體。根、莖、葉的生理活動保證了植物體的生長發育。當植物體發育到一定階段時,頂芽和側芽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分化形成花芽,再進一步形成花、果實和種子。在種子中孕育著新一代的植物體,至此種子植物完成個體發育的生活周期。
在種子植物個體發育過程中,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在植物體內有一定的形態結構,擔負著一定的生理功能,構成植物體的六大器官。其中根、莖、葉與植物營養物質的吸收、合成、運輸和貯藏有關,被稱為營養器官;而花、果實、種子與植物產生後代密切相關,被稱為繁殖器官。一般來說,種子植物是先進行營養生長,之後再進人生殖生長的,即先形成具有根、莖、葉分化的植物體,進一步生長發育形成花、果實和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