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志

《棗莊市志》始修於1985年初,1993年正式出版。 棗莊市位於山東南端,總面積4550平方千米。 1945年始設棗莊市,後撤銷。

圖書作者: 棗莊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出版機構: 北京中華書局
出版信息:1993年 5000冊 2750千字 1806頁 彩圖 14碼 98.00元 ISBN7-101-01058-X
內容介紹: 棗莊市地域基本是歷史上滕、嶧二縣的範圍,修志歷史悠久,可上溯到明嘉靖年間。歷史上曾編修過8次《嶧縣誌》,現僅存清代4種版本,即:康熙十二年(1673)《嶧縣誌》,知縣田顯吉主修,褚光莫等人纂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嶧縣誌》,知縣劉允恭續修,褚光莫等人纂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嶧縣誌》,知縣忠璉修、孫新吉等參修;光緒三十年(l904)《嶧縣誌》,山東分巡張蓮芬,前任知縣王振錄、王貽哲主修,知縣周鳳鳴主纂。《滕縣誌》曾編修過11次,現存9種版本,即:明萬曆十三年(1585) 《滕縣誌》,知縣楊承父主修,王元賓主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滕縣誌》,知縣任璣纂修;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縣誌》,知縣黃浚主修,王特先主纂;嘉慶二十一年(1816) 《滕縣誌》,知縣高攀柱修,陳鑰纂;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縣誌》,知縣王政主修,王庸立、黃來麟主纂;光緒三十三年(1907)《滕縣鄉土志》,高熙編;光緒《滕縣圖志》;中華民國初年《滕縣續志稿》,生克中編纂;中華民國30年(1941)《續滕縣誌》,高熙總纂,生克中、高延柳等人分纂。新中國成立後,1964年曾編修《滕縣新志》,僅存徵求意見稿。
《棗莊市志》始修於1985年初,1993年正式出版。志書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止於1985年,為彰明因果,有的內容適當上溯下延。全志以地理、政治、經濟、人文為先後次序,共設分志60卷,依次為:概述、大事記、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鄉建設、黨派、民眾團體、政權、人事、勞動、民政、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軍事、綜合經濟、煤炭工業、電力工業、建材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第一輕工業、第二輕工業、紡織工業、建築業、交通、郵電、農業、畜牧、水產、林業、水利、農業機具、鄉鎮企業、商業、供銷合作、糧油購銷、計畫物資供銷、對外貿易、財政、稅務、金融、工商行政管理、物價、標準計量、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文物名勝、廣播報刊、體育、醫藥衛生、民族宗教、民俗、方言、人物、附錄。卷下設章、節,節下列目,總計400章、1176節。
棗莊市位於山東南端,總面積4550平方千米。棗莊市原所轄滕縣、嶧縣,歷史悠久。秦朝,建滕縣;金朝,設定嶧州,後改為嶧縣。市駐地棗莊,唐宋時期已形成村落。棗莊因多棗樹而得名。近百年來,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逐步衍變成集鎮。1945年始設棗莊市,後撤銷。1960年,嶧縣改為縣級棗莊市,1961年棗莊升格為山東省省轄市。1985年,棗莊市轄市中、薛城、山亭、嶧城、台兒莊5區和滕縣,共設85個鄉鎮,5個辦事處,3074個村民委員會。全市總人口為281.7萬。全市林業用地面積8.84萬公頃,有林面積為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4%。經濟林中,以石榴最為著名,棗莊嶧縣石榴園聞名全國。
1985年,全市社會總產值達到435402萬元,其中農業134468萬元、工業243348萬元、建築業32448萬元、運輸郵電業7199萬元、商業飲食業17939萬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604.2元,農民人均收入425.12元,全市城鄉存款餘額達到14732萬元,農村人均儲蓄達56.53元,比1979年增長8.4倍。
棗莊地處山東、江蘇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許多重大事件。民國12年(1923),號稱“民國第一案”的臨城劫車案就發生在棗莊;抗日戰爭初期震驚中外的台兒莊會戰也發生在棗莊,此役歷時33天,消滅日本侵略軍1萬餘人,重創日本侵略者,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棗莊的鐵道游擊隊戰士打洋行、扒火車、炸鐵道、拔據點,打得氣焰驕橫的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
《棗莊市志》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時代特點。全書圍繞著歷史悠久的魯南煤城、組群式新興工業城市、光輝的歷史文化、歷史上多戰事、民族英烈輩出、農業、礦產資源豐富等七大特點設定篇章,如將煤炭單獨列為一卷,放在工業之首,不僅記述了開採機構,還寫出了資源、生產、加工運銷、技術隊伍、技術引進、礦山安全、礦工生活,全面系統地記載了棗莊煤炭業的歷史與現狀,突出了棗莊魯南煤城的地位。棗莊市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教昌明,人才薈萃。全市共有文物單位3 20處之多,北辛文化即由北辛遺址所命名。
《棗莊市志》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