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野生七彩

棕色野生七彩

棕色野生七彩,Symphysodon aequifascitus axelrodi,慈鯛科盤麗魚屬魚類,身體側扁且呈盤狀。僅有2種,即盤狀盤麗魚(S. discus)和等帶盤麗魚(S. aequifasciata)。均產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具奇特的護仔形式︰成魚向體表分泌一種黏液狀物質,可為仔魚提供營養。

基本信息

別名:彩神仙、七彩燕、鐵餅、七彩、盤麗魚、七彩神仙
學名:Symphysodon aequifascitus axelrodi  
科種:慈鯛科
產地:貝倫(Belem) 周邊、烏伯 (Uruba)河、瑪瑙斯(Manaus)周邊。
水溫:20-28℃
硬度:低於5dh
Ph值:4.2-6.8

目前因為紅系的人工培育七彩神仙大行其道,且又有阿蓮卡紅七彩及依撒紅七彩的出現,所以野生的棕五彩又重新受到大家的重視;不可諱言的,在某些特殊的個體上,確實可見到非常鮮艷亮麗的紅橙或紅色,而這些特殊個體的利用;也就是當前培育紅系七彩所致力的方向

棕色野生七彩

野生棕五彩神仙的特徵在於身上條紋顯得特少,主要只散在頭頸部及魚鰭上,且會因著棲息產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基底顏色,從淺黃色、土褐色、紅棕色以至紅色等不同的差異變化。

目前已知有棕五彩棲息的水域有:聖塔倫(Santarem)附近水域,陀坎廷河(Rio Tocantins)、申古河(Rio Xingu)、塔巴索斯河(Rio Tapajos)、以及著名的阿蓮卡水域(Alenquer)與伊撒河(Rio Ica)。

在所有的野生七彩神仙中,棕五彩是最普遍而常見的品種,同時也是繁養殖較為不困難的一種。

基本養殖材料

棕色野生七彩

在國內早期,由於棕色野生七彩身上沒有鮮艷的色彩,而被稱為“五彩神仙”。在人工飼養歷史上,自1933年就開始試圖人工繁殖棕色野生七彩,但直至1939年才完全繁殖成功。

雖然當時的分類的方式仍然讓人質疑,但一般學者為了研究便利之故,大致接收了他的學說,即分成以下三類:1.Symphysodon a. axelrodi SCHULTZ 19602.Symphysodon a. haraldi SCHULTZ 19603.Symphysodon a. aequifascitus PELLEGRIN 棕色野生七彩體色等多種特徵均於藍色野生七彩相同,但水平條紋的發育情況較差,藍色的金屬光澤只顯現於背鰭,腹鰭,臀鰭和背部等處。

數年以後,美國的魚類學家Carl H.Eigenmann將這一種類的七彩神仙升格為一個亞種,並命名為Symphysodon discus aequifascitus。直至1960年,魚類學家Dr.L.P.Schultz出版了一本有關七彩神仙分類的著作,同時描述了另兩種不同的亞種。

棕色野生七彩

1904年,法國的魚類學家Jacques Pellegrin在他研究七彩神仙的工作報告中指出:在特非以及聖塔倫附近水域所捕獲的羅水域的品種不甚相同,當時認為是黑格爾野生七彩的變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