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棉鈴麴黴病
拉丁學名:AspergillusflavusLink稱黃麴黴、AspergillusfumigatusFres.稱煙麴黴、AspergillusnigervanTiegh.稱黑麴黴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
主要為害部位:棉鈴。
病害症狀
初在棉鈴的裂縫、蟲孔、傷口或裂口處產生水浸狀黃褐色斑,接著產生黃綠色或黃褐色粉狀物,填滿鈴縫處,造成棉鈴不能正常開裂,
連陰雨或濕度大時,長出黃褐色或黃綠色絨毛狀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棉絮質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或乾腐變劣。
病原形態
AspergillusflavusLink稱黃麴黴、AspergillusfumigatusFres.稱煙麴黴、AspergillusnigervanTiegh.稱黑麴黴,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黃麴黴分生孢子穗亞球形,上生小梗1~2層,分生孢子梗頂囊球狀,分生孢子粗糙,圓形黃色,大小3.5~5μm,菌落顏色初為黃色,後變黃綠色至褐綠色。煙色麴黴分生孢子穗圓筒形,直徑40μm,分生孢子梗光滑,帶綠色,直徑2~8μm;分生孢子球形,粗糙,大小2.5~3μm。黑麴黴分生孢子穗灰黑色至黑色,圓形,放射狀,大小0.3~lmm;分生孢子梗大小20~400×7~10(μm);頂囊球形至近球形,表生兩層小梗;分生孢子球形,初光滑,後變粗糙或生細刺,有色物質沉積成環狀或瘤狀,大小2.5~4μm,有時產生菌核。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體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存活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從傷口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麴黴菌為害棉鈴能侵入種子,造成種子帶菌,成為該病重要初侵染源。在棉鈴上營腐生的病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繼續侵染有傷口、裂口的棉鈴,使病害不斷擴大。當年帶菌的種子和病殘體又為下一年病害發生提供了菌源,出現循環侵染。
發病條件
該病屬高溫型病害。是爛鈴的次生病害。麴黴菌生長適溫33℃。上海棉區麴黴病多於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進入為害盛期,氣溫高的年份發病重。
防治技術
選取優良抗病品種
播種前用種衣劑加新高脂膜拌種,可有效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足墒下種,合理密植,做到通風良好。
加強棉田管理
1、平衡水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有機肥,氮磷鉀比例一般以1∶0.4∶0.8為適,避免單施過施氮肥;合理灌溉,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2、在花蕾期、幼鈴期和棉桃膨大期噴施棉花壯蒂靈,促使棉樹生長機能向生殖機能轉化,使棉桃營養輸送導管變粗,提高棉桃膨大活力,加快棉樹循環現蕾、吐絮,提高纖維質量。
3、整枝打杈要及時,清除棉田枯枝爛葉或爛鈴,集中深旱或燒毀,減少菌源。發現病鈴及時摘除,把病鈴迅速烘乾或晾曬乾裂,增加皮棉產量。
4、及時防治棉鈴蟲、棉田玉米螟、金剛鑽等後期害蟲,千方百計減少傷口。
5、發病初期酌量噴灑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甲基硫菌靈懸浮劑),同時噴施新高脂膜增強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