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莖枯病

棉莖枯病

棉莖枯病,是一種整個發育期都可以發病的植物病害,其中在苗期和蕾期發病最為嚴重。發病時的症狀與棉花枯萎病類似,嚴重時莖稈枯萎至死亡,或棉鈴成為僵瓣,鈴開裂不全或者不開裂。該病由真菌引起,為害的病原為棉殼二孢菌,屬於半知菌亞門。

病害症狀

棉花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蕾期受害重。不同部位染病,症狀不同。
子葉、真葉:染病初生邊緣紫紅色、中間灰白色小圓斑,後病斑擴展或融合成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中央有的出現同心輪紋,其上散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部常破碎散落,濕度大時,幼嫩葉片出現水浸狀病斑,後擴展迅速似開水燙過,萎蔫變黑,嚴重的乾枯脫落,變為光稈而枯死。
葉柄、莖部:染病病斑中央淺褐色,四周紫紅色,略凹陷,表面散生小黑點,嚴重的莖枝枯折或死亡。
棉鈴:染病病斑與莖上症狀相似。中間顏色較深,黑色。濕度大時病斑擴散迅速,致棉鈴成為僵瓣,鈴開裂不全或不開裂。

病原特徵

棉殼二孢菌(Ascochyta gossypii Syd.),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棉株表皮組織下,成熟後露出在表皮上。孢子器球形,黃褐色,頂部具略突的圓形孔口,壁較薄易碎,大小82.8~210×75~189(μm),內生很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圓形,單胞或雙胞,無色,大小4.5~7.3×3.5~3.8(μm)。病菌生長適溫為25℃。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棉花種子內外或隨病殘體在土壤或糞肥中越冬,翌春侵染棉苗,且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器,釋放出分生孢子借風雨、蚜蟲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出苗期、現蕾期氣溫穩定在20℃以上,連陰雨持續3~4天,在3~5天內該病可能發生或流行。生產上此間氣溫低、降雨多常引發該病大發生。棉蚜為害嚴重的棉田,該病發生重。連作、管理粗放的棉田發病也重。

防治方法

種植管理

(1)選用抗病品種如遼棉7號、遼棉10號、晉棉21號等。
(2)抗災防病:災害性天氣是兩病的主要誘導因子。若棉花生育前期陰雨天多,易發生莖枯病;生育中、後期若遇乾旱及暴雨,又易發生紅葉枯病。因此要加強棉田水系設施的投入,改善排灌條件,做到能排能灌。
(3)合理施肥:棉花進入蕾期,要增施鉀肥,每667m2施鉀量不得少於15kg,特別是對防治紅葉枯病尤為重要。連作棉田要多施有機肥,追肥宜少施氮素化肥,增施草木灰和火土灰,促使棉花多發新根,提高氮、磷等的綜合利用。
(4)合理輪作:連年種植棉花,常使耕作層變淺,要因地制宜採用水旱輪作,或與其他作物實行2~3a旱地輪作,減輕發病機會。

藥劑防治

(1)種子處理:播種前可進行種子處理,防治棉莖枯病,如“三開對一涼”(55~60℃)浸種30min;或用種子重量的0.5%五氯硝基苯拌種;或用抗菌劑“401”悶種,以消滅種子上的病菌;對病株殘體集中燒毀。
(2)治蟲防病。防治該病結合治蚜,預測該病在雨後1~2天將會流行,且蚜蟲數量大時,噴灑1:1:200倍式波爾多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並在上述藥液中加入50%樂果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兼治棉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