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村[10]

梨花村[10]

本詞條介紹村鎮——梨花村,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梨花村,雲南省宜良縣湯池鎮梨花村,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永定鎮梨花村。梨花村以生產果樹等經濟作物為主,這一帶種梨歷史悠久,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尤其是這裡生產的“金把黃”鴨梨,曾做過供品進奉皇宮。梨花村有耕地面積3500畝,其中果樹占地2500畝,新老果樹10萬餘株,1100口人。梨花村隸屬昆明市宜良縣湯池鎮,地處湯池鎮邊,距湯池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宜良縣城20公里。

基本信息

大興區龐各莊鎮梨花村

梨花村梨花村

梨花村

龐各莊鎮梨花村是個果樹專業村,以生產梨為主,廣闊的梨樹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及適合發展生態旅遊。梨花村原名南莊村,1981年村莊普查的時候,改為梨花村。位於北京西南部永定河東岸,村西是永定河古道東堤。梨花村有耕地面積3500畝,其中果樹占地2500畝,新老果樹10萬餘株,1100口人。梨花村交通便捷,據大興新城20公里,離市區30公里。

梨花村以生產果樹等經濟作物為主,這一帶種梨歷史悠久,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尤其是這裡生產的“金把黃”鴨梨,曾做過供品進奉皇宮。

因該村是沙壤土質結構,堆積在梨樹下面的背風沙是極好的肥料,因此結出的梨個大、皮薄、香甜可口,色黃肉脆,味甜汁多。

梨花村以生產梨為主,這裡流傳不少關於梨的傳說。早在1999年,梨花村的寇殿榮整理編寫出版一本10餘萬字的《梨鄉傳說》。

在梨花村還有不少的詩人,這些農民的詩帶有不少農民自身的文化特色,並在各種報刊發表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梨花村也出現不少書畫愛好者。

梨花村的飲食文化、農家飯也很有特色,綠色食品及多。春有苦麻菜、曲麻菜、薺菜等,還有柳樹芽、榆樹莢,做出的農家飯別有一番風味。這裡的農家飯還有壓餄餄、捏格兒,打糊餅等。梨花村是梨鄉,飲食離不開梨。主要包括鮮果、飲汁、湯類、罐頭、梨脯、梨羹等。

梨花村以古梨園為主,先後建於明清時期,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其中的歷史積澱和故事傳說以及民俗風情很多,值得挖掘整理,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加以傳播展示,這不僅有村史、還有族姓的歷史和家史。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生活水平

村內一產帶動三產和諧、穩步發展,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農民人均收入在全鎮乃至全區處於領先地位。2006年被北京市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村中18條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形成了“一路六街通南北,九道二巷穿東西”的格局。並在道路兩側進行綠化美化,按照“一街一品”栽種了石榴樹、柿子樹、棗樹、山楂樹等果樹,既美化環境,又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收入。

村里對水電進行了改造,371戶旱廁改成了三格式水沖廁所,並為村民搭建吊炕141座。各街道安裝太陽能路燈218盞,方便了村民夜間出行。梨花村村民不僅用上了電腦、開上了小轎車,更有的住上了二層小樓。現如今,梨花村已經逐步入小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老百姓不僅生活水平提高了,在這樣環境優美、和諧穩定的氛圍中,文明素質也大大提升,原有的陋習逐漸消失,換來的是村民良好的生活習慣。

農業經濟

龐各莊萬畝梨園是北京種植面積最大、開花最早、品種最多的古梨樹群落,中心區位於該村,現保存百年以上古梨樹3萬棵,成為全國罕見的平原古梨林群落。該村共有梨樹40餘個品種,其中樹齡已有417歲的貢梨樹被皇帝御封為“金把黃”。

據《宛署雜記》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村內有個姓寇的秀才,此人才學淵博,天文地理無所不曉;三教九流無所不通;詩詞歌賦無一不精;吟詩答對張嘴就來。因此,頗受明朝皇帝的賞識,經常被召進宮談古論今。當地百姓無人敢小視,稱此人為“寇大官人”。

一年正值中秋,皇帝把寇大官人召進宮去一起飲酒賞月,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皇帝對寇大官人說:“寇愛卿,今天我讓你品嘗一樣東西,你猜是什麼?”寇大官人說:“是月餅吧?”“不對。”說完,皇帝拿出個白皮大水蘿蔔,對寇大官人說:“朕最愛吃的就是蘿蔔,這是前天北村進貢來的。這種蘿蔔白皮綠瓤,名喚‘蔥心綠’,又甜又脆,味道極佳。”寇大官人沒有急著去接蘿蔔,反而對皇帝說“陛下,我今天也給您帶來一樣我們村的特產。”說罷,取出兩個梨子放在餐桌上,皇帝接過梨子,放在嘴裡一咬,只覺得這梨子比糖還甜,真是味甘色美,香氣撲鼻。皇帝問這種梨叫什麼名字,寇大官人說:“這就是鴨梨,沒有別的名字。”都說聰明莫過帝王家,這明朝的皇帝自打明太祖朱元璋以來,都好對個對,這萬曆皇帝自然也不例外。他對寇大官人說:“我這裡有個上聯,你給對個下聯。”寇大官人說:“陛下請講。”只見皇上拿起了那個蘿蔔,笑吟吟的說:“北村蘿蔔蔥心綠。”寇大官人稍一思索,看見餐桌上剩下的梨子,立即回答:“南莊鴨梨金把黃。”這皇上一聽,龍顏大悅,拍手叫絕:“對的好,結構嚴謹,內容也貼切。好一個‘南莊鴨梨金把黃’。今天朕就封這南莊的鴨梨為‘金把黃’了。從明年開始,蘿蔔不要進貢了,每年進貢這南莊的金把黃鴨梨吧。”從此,南莊的鴨梨就有了這個不俗的稱號“金把黃”。金把黃的種植一直流傳至今。

倚仗這萬畝梨園和這貢果的名號,梨花村1994年開始舉辦第一屆賞花會、採摘節,萬畝梨花競相爭艷,美不勝收,吸引來自各地遊人。至今,賞花節已經辦到了第十六個年頭,梨花村的知名度逐漸提高。在兩節的帶動下,村中百姓開始搞起民俗接待。近幾年來,梨花村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用於鄉村民俗旅遊的各項設施建設。目前該村已經建設成為旅遊設施完好,服務功能齊全的市級旅遊接待村,被北京市評為“京郊發展鄉村旅遊先進村”。

村黨支部在鎮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對本村民俗旅遊從業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舉辦了食品衛生、文明禮儀、法律法規、麵點烹飪等各類培訓班,使500多村民從中受益,進一步提高了旅遊接待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為梨花村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

截至目前,村內已有民俗旅遊接待戶60餘戶。依託一產,挖掘三產,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

鄉村環境

梨花村是梨的故鄉。在這裡,可以春賞花團錦簇,夏觀葉碧蔭濃,秋賞果垂金鍍,冬看枝掛雪晴。在這裡,能看到大自然旖旎的風光。在這裡,不僅有人文景觀,更有自然景觀。那四百多年的“貢樹”,至今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由它引出的“北村蘿蔔蔥心綠、南莊鴨梨金把黃”的故事更是能讓遊人找到當年天子的感覺。那自然形成的“梨園十景”,使遊人流連忘返,讚賞不絕。春景:春鳥啼晨、梨花春雨、月影銀花、煙花香雪;夏景:葉茂蔭濃、碧園滴翠;秋景:金果飄香、霜葉流丹;冬景:冰清玉潔、晴雪夕照。無論哪一個季節,留給遊人的都是一種情醉。

村莊內整潔的環境,也吸引著遊人的目光,整齊的街道成棋盤式格局,道路兩邊種植各種花草果木,一片片盛開的二月蘭起到良好的防塵固沙的作用,各條街道不同的果樹在不同的時間開花結果,使人心曠神怡。

村南100米為北京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村東8千米為京南野生動物園,村北8千米為騎士公園,遊人可以到這裡盡情遊玩。

雲南省宜良縣湯池鎮梨花村

基本概況

梨花村隸屬昆明市宜良縣湯池鎮,地處湯池鎮邊,距湯池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宜良縣城20公里。轄梨花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48戶,有鄉村人口3173人,其中農業人口3173人,勞動力20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31人。

自然資源

全村國土面積5.78平方公里,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235畝,人均耕地0.71畝,林地6271畝。

11

經濟發展

全村經濟總收入35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3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業為主。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5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36萬元;畜牧業收入386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00頭,肉牛50頭,肉羊88頭);漁業收入74萬元;林業收入31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2326萬元;工資性收入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23元,農民收入以二、三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09人,在省內務工599人,到省外務工10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931戶通自來水,有17戶飲用井水。有948戶通電,有79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0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5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74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其他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8輛,拖拉機23輛,機車8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55畝,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6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

到2007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86戶。該村農戶住房以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醫療衛生該村現有農戶948戶,共有鄉村人口3173人,其中男性1575人,女性1598人。其中農業人口3173人,勞動力2076人。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7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6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68戶。

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永定鎮梨花村

基本概況

梨花村隸屬於永定鎮舊縣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永定鎮南邊,距離村委會0.5公里,距離鎮政府2公里。

11

國土面積0.62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37.49畝,其中人均耕地0.56畝;有林地7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1戶,有鄉村人口248人,其中農業人口245人,勞動力15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9人。

經濟發展

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1.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3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9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7.35萬元,占總收入的23.21%;畜牧業收入39.7萬元,占總收入的23.21%;林業收入0.69萬元,占總收入的0.46%;第二、三產業收入64.52萬元,占總收入的46.41%;工資性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93%。農民人均純收入353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在省內務工3人。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802.4 平方米,擁有教師 30人,在校學生1195人,距離廠口鄉中學2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5 人,其中小學生1195人,中學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9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