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庵村
梧桐庵村是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市界石鎮的一個小山村,由於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西的亂石溝多年沒有得到治理,自從市發展和改革局包扶該村以來,這裡的面貌發生梧桐庵村櫻桃了很大變化。據梧桐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於仁志介紹說,以前這個亂石溝,是個髒亂差的地方,老百姓都往這倒垃圾,通過發改局包扶以來,想辦法既解決了老百姓灌溉問題,也給櫻桃節期間旅遊增加了一個景點。清朝中期,于姓從文登縣大水泊遷來此處。因安村人名叫五桐,故命名五桐庵。至清末,演變為梧桐庵。梧桐庵是崑嵛山里不大的一個小村,叫庵,也名副其實。自楚硯口沿去往無染寺的硬化路西行,不遠路北就是。但無人引領你很難發現此處還有村莊,所有民居全被綠樹紅杏包裹得嚴嚴實實。東西兩面各有一座小山包對峙,後面有一座高大的山崮依託,整個山形,有如一個高靠背椅子,村子就爬在這個椅子圈里。一條進村山路自東面的山半腰進去,在村中央打了個滑戧,又從西面的山半腰出來與村南向西的硬化路面形成了一個“b”字。這種形狀的村路恐怕唯梧桐庵村獨有。梧桐庵村引導村民全面清理了“三大堆”,栽植紫荊、芙蓉、雪松、瓜子黃楊、紅條木等綠化苗木3000多棵,在村委辦公室西建起一處1200平方米的小花園,並投資40萬多元把主村路硬化。梧桐庵村後有座氣勢恢弘的山崮,與周圍的群山混為一體,又個性鮮明。古稱龍頭崮,因酷似龍頭而得名。龍頭崮的頂端由一群石筍狀山石組成,最粗的一柱挺立在西端,像龍的犄角,其餘的幾柱自西向東依次排列,好像被強勁的東風撥動一樣,一齊向龍角傾斜、簇擁,有如龍的項鬃。自龍頭向東一座座山峰,綿亘相屬,秀異峭拔,高低起伏,一字排開,西高而東低,活脫脫一個蒼龍的身軀在大山深處舞動。龍頭則極威嚴地昂首前方,俯視梧桐庵。2008年櫻桃節商春波來此採風,陶醉於這裡的風光山水,更相中了村後的這所古樸的民居。幾經交涉,最終被其租下作為攝影家協會的一個創作基地。他幾次舉目南山,越看越像一尊臥虎,於是找人來看,所見之人端詳之後,均覺神奇,整個山體與臥虎無異。與後面這尊頭西尾東的騰龍相反,臥虎是頭東尾西,東高西低,山的最高點就是虎的頭頂,隱約可辯虎耳,正面可微辨前額上的虎“王”,老虎兩目迷離,神態安詳,鼻子和嘴輪廓鮮明。其身體形狀被大山刻畫的活靈活現。脖頸凹陷、脊背隆起,流暢的線條曲折而下,停留尾根處。因臥,在腹地擠出了一個大肚子。“大肚子”的前後各有一個彎狀山形與主體相連,怎么看都像老虎靜臥時捲曲胸前的四肢。老虎毛就是遍布全身的松樹,密密層層,給人絨嘟嘟的感覺。可惜現在這個季節看全都是綠色,也許到了深秋,就會有黃棕等顏色夾雜其間了,那時將更加逼真。看著這座虎山,有如欣賞一幅虎圖,越琢磨越有韻味。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們積極發展果業生產,大量栽種果樹。既退耕還林,保護了自然環境,又給村民帶來了不小的收入。60多戶村民們的宅基周圍及責任田裡,全都栽種著櫻桃、杏子、李子、桃子、柿子、蘋果、梨等果樹,全村約有果樹4萬多棵,戶均600多棵,光水果收入人均就有3000多元。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村民用上了自來水,村里建起了圖書室、便民洗浴中心,就連城裡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在梧桐庵村也能看到。自春天櫻桃節開始直到深秋,每天都有城裡人到這裡來吃仙果,觀仙境,當一回仙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