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城北

梅江區城北

梅江區城北鎮面積120平方公里,地處梅州城區北面。境內丘陵山地與河谷盆地交錯,地勢東南較平坦,西北高。全鎮有耕地16930畝,山地123586畝,城北鎮總人口55663人,漢族,重點僑鄉之一,知名華僑較多。城北鎮交通、通訊便利,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梅江區城北

1.歷史沿革

城北鎮,1950年為城北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城西鄉,1958年屬衛生公社,後改梅城人民公社,1960年由梅城人民公社分出建立城北人民公社,1983年撤消人民公社建制,設立城北區公所,1987改為城北鄉人民政府,1999年12月13日撤鄉設立城北鎮,下轄城北居民委員會和五里亭、中村、古洲、上村、新田、揚文、三村、塔下、銀營、紮下、紮上、乾光、幹才、群益、玉水、黃留、黃明、明陽、嶺上、玉西20個村民委員會,278個村民小組。1999年12月改為城北鎮人民政府,2002年7月與五洲辦事處合併為城北鎮人民政府。鎮辦公址設在五里亭,距梅州城2公里。1982年前歸屬梅縣轄,1983年後歸梅縣市轄,1988年縣、區分設後歸屬梅江區轄。

2.地理位置

城北鎮位於東經116度7分,北緯24度18分,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有5平方公里,地處梅州城區北面,鎮址設在五里亭,距梅州城2公里。東鄰梅江區金山街道、梅縣區城東鎮,南鄰梅州城區,西鄰西郊街道、梅縣區程江鎮,北鄰梅縣區大坪鎮、石扇鎮。

3.自然環境

境內丘陵山地與河谷盆地交錯,地勢東南較平坦,西北高。年平均氣溫21.2℃,年降雨量1473毫米。全鎮有耕地16930畝,山地123586畝。石灰石儲量800萬立方米,煤炭、鉛鋅礦、鈷礦等資源豐富,水利資源充裕,現有3座水電站、5台機組,裝機容量765千瓦,年發電300萬千瓦時。

4.人口民族

2006年底,城北鎮總人口55663人,漢族。其中,農業人口27766人,占總人口的49.9%,非農業人口27897人,占總人口的50.1%。全鎮共有20個村委、278個村民小組,5個社區居委會。全鎮有初級中學1間,完全國小16間,教學點4個,鎮級甲等醫院1間,20個村均設有農村個體醫療站點。此外,城北鎮是重點僑鄉之一,海外華僑、港澳台胞3萬多人,僑眷占全鎮總戶數的74%,知名華僑較多。

5.交通、通訊

城北鎮交通、通訊便利,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在境內有205、206國道14公里,縣級地方公路53公里,村村通地方公路,並基本實現水泥硬底化。天汕高速公路(西環高速)城北境內全長7.3公里。
境內建有行動電話基站11個,基本無通訊盲區,全鎮有程控固定電話6500多部。城區自來水延伸到環市北路。農村用電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

6.經濟概況

城北鎮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了經濟建設步伐。城北鎮紮實推進“五個梅江”建設,充分發揮“後發、資源、地緣、人才”等四大優勢,在“實”字上做文章,在“做實工業、搞活商貿、辦好基地”等三大方面上下功夫,著力打造國道經濟熱線,全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6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073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和1%,其中農業總收入1.14億元;四級企業總收入達2.47億元,比上年增長10.9%,總產值1.49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240萬元,其中生產性純收入80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和4%。20個村中,有3個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在3萬元以上,其餘17個村均在3萬元以下。2006年招商引資落戶城北的項目有24個,總投資1.3億元,已投入資金0.98億元,超額完成了區委、區政府下達的全年招商引資任務,被區委、區政府評為2006年度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稅收增長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全鎮完成區本級稅收1028萬元,比去年增收358萬元,增長53.4%,首次實現本級稅收突破1000萬元。
城北鎮致力於實施“農業穩鎮”戰略,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認真搞好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創龍頭和發展特色經濟為方向,走種養為基礎,農產品加工、銷售為重點的城郊型農業產業化路子。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2000年全鎮農業總收入達9128萬元,全鎮家庭年純收入1—3萬元的有6543戶,3萬元以上的有1025戶,分別占總戶數的74%和13.5%。一是培育農業新的增長點。強化四項責任制:崗位責任制、辦事責任制、部門責任制、示範責任制。抓規劃安排布局:附城發展蔬菜、塘魚、花卉、甲魚、食用菌為主;半山區發展生豬、塘魚、肉兔、山地雞為主;山區以發展水果、玉米、山地雞、生薑、經濟林和生態公益林為主。2000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14488畝,其中基地面積2236畝,蔬菜總產24117噸,養魚面積3252畝,總產1700噸,生豬飼養量3.24萬頭,出欄量2.17萬頭,三鳥飼養量136萬隻,出欄量110萬隻,水果面積達9207畝,總產5505噸。二是培育農業示範基地。重點抓好“12個1”工程示範基地建設,以基地輻射帶動民眾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向深度、廣度發展。全鎮飼養100頭豬以上的大戶有40戶,養雞5000隻以上的大戶有40戶,養魚20畝以上的大戶有45戶,種果10畝以上的大戶有188戶,種菜5畝以上的大戶有128戶,合計種養大戶有441戶,占總農戶的7%。全鎮各類型專業戶達4345戶,占總戶數的65%,其中純收入超萬元的有3213戶,占總農戶數的42%。三是抓好糧食生產。大力推廣優質稻和拋秧新技術,抓好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2000年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改造中、低產田取得水稻高產成果”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年種植水稻17378畝,總產8754噸。四是抓林業改造。重點抓好經濟林、生態公益林和速生豐產林的改造和種植,推進經濟林和生態公益林基地的建設。

7.社會發展概況

城北鎮自1988年以來,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積極推進兩個文明建設健康向前發展。至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收入達2.12億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790元,分別比1988年增長9倍、5.6倍,鎮級財政實現收支平衡。
城北鎮把改善投資環境,搞好交通、通訊設施建設,列入黨委的任期目標和重要議事日程,努力爭取上級支持,發動幹部、民眾集資和華僑捐資,據統計,全鎮至2000年鄉村道路水泥硬底化達60%;鎮轄區建了3個程控電話模組站,實現了“電話鎮”。大力推行殯葬改革,變土葬為火葬,火化率達100%;廣泛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活動,至2000年,20個村達到安全文明小區標準,文明戶6950戶,占總戶數的92%,特色文明戶53戶。2000年全鎮發生民事糾紛236宗,調解率100%,成功率96%;發生刑事案件77宗,破案率45.5%;查處治安案件41起,抓獲各類違法犯罪人員61人,及時打擊處理了違法犯罪分子,有效地確保了一方平安。2000年全鎮人口出生率8.19‰,自然增長率1.36‰,計畫生育率95.05%,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下達人口與計畫生育各項指標任務。17個村達到計生“合格村”標準,其中9個村申報“先進村”。
文教、衛生事業得到較快發展。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堅持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建設,認真抓好“普九”義務教育成果的鞏固提高,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綜合能力。至2000年,全鎮完成了改造薄弱學校任務,教育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調動了教師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校園呈現講文明、講團結、講紀律、尊師重教、健康向上的良好氣氛。抓好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建設,率先實行農村醫療合作制改革,抓好醫德、醫風和職業道德教育。抓好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落實,經省抽查驗收合格達標。

8.名人概況

李國豪1913年4月出生,梅江區人,橋樑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江歡成 1938年11月出生,梅江區人,土木結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