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山 情在山
景寧——洞宮山脈深處的畲鄉小縣,群山連綿起伏,逶迤交錯峰巒簇擁。曾有“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之喻。這裡的山山水水,對梅永其來說,實在太有魅力了,不是因為大山是他的故鄉,而是因為他以主人的身份把大山作為自己執著追求的志向——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和聰明才智,把它打扮得更加美麗,了卻他那“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造福子孫的願望。
梅永其出生在景寧的最高峰------海拔1680米高最上山中的“雲中桃園”------大濟鄉。國中畢業後,他面臨人生的最大選擇,究竟報考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想得實實在在,山裡的年輕人應該愛山,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山。於是,他報考了浙江麗水林業學校。1956年畢業後,他決定返回故鄉景寧,在農林水利局當林業技術員。在他參加工作的三十五個年頭裡,先後調換工作崗位十五次之多,可始終沒有離開山和林。他對景寧的林業資源和歷史現狀,可以說得一清二楚,有人說他是景寧的“活地圖”。1966----1976的十年文革,許多人都在“造反鬧革命”,而他卻一頭鑽進山坳里,當他的沙灣國社合作造林站站長,帶著站里的一些同志到沙灣水井村,大地馱洋村,梧桐李莊村等地發動民眾上山開闢營林基地。一進村就是半個月,有時候甚至的與林農一道風餐露宿20多天。
正是這種對山、林的滿腔熱愛和振興景寧林業的事業心,才使他的腳步邁得如此堅定,才使他對景寧林業樂於奉獻。
富林農 富畲鄉
常言道:“窮是街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景寧,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振興經濟的優勢在山林。“振興林業,營林是基礎。當好參謀,獻計獻策,是我們林業幹部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是梅永其的座右銘。在三十多年的日子裡,無論工作多忙,時間多緊張,他都始終堅持學習業務,調查研究,做好筆記,積累多方面的資料達百萬字之多。
分縣以來,梅永其利用業餘時間,寫了《我縣林業生產四十年》、《我縣造林事業的發展和階段》、《景寧林業資源現狀和發展林業策略》、《振興景寧林業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林業體制改革的建設》和開展工程造林,合作造林以及“綠色儲蓄”的合股造林等十五篇具有指導意義和決策價值的研討文章,其中提出的研討成果和工作意見、建議得到省、地、縣年月億 主管部門的肯定和採納,如《建議林業幹部人人聯繫林業基地制度》,已經在全省推廣。1984年---1991年,是該縣營林生產發展最快的時期。
人們向老梅請教工作經驗時,他總是說,政策穩,人心齊,林業興。“林農富,畲鄉富”,這個道理在老梅心理十分清楚。
展新招 創新業
“梅永其是個實幹家”,這是和老梅公事過的同志對其的評價。是的,在他的身上,象山一般的“實在”,是他的力量之所在,智慧之所在,業績之所在。
實行科學營林管理,提高林業生產效率。這是梅永其任營林公司經理後大顯身手的第一招,他了解到當時營林公司存在四個問題:一是重面積,輕質量;二是職責不明,把關不嚴;三是基地造林過於分散;四是沒有自己的育苗基地。這些問題不解決,就不能把營林公司真正辦成全縣的林業實業公司。梅永其集思廣益,下定決心,採取措施,制訂製度,完善管理,規範業務。
探索多種經營方式,加快林業發展步伐。這是梅永其的又一新招,他積極倡導“四個輪子一起飛,三個林種一起上,兩個效益一起抓”。“四個輪子”是:國營、集體、個體、合作造林。“三個林種”是:用材林、經濟林和防護林。“兩個效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在《振興景寧林業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指出:“發展林業生產要根據當地的立地、氣候等生態條件,按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藥則藥的原則,進行綜合開發”。“採用多層次、多形式、多林種的營林方式,使我縣的林業生產能上一個新的台階”。現在,全縣已經建立了1932畝筍竹兩用林,發展柑橘、楊梅等水果1211畝。
開展達標基地競賽,推行人人辦點制度。這又是梅永其的一手新招,梅永其說:“林業要搞上,營林感受必須抓重點,搞出樣板”。梅永其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一個共產黨員,一名從實踐中磨練出來的林業工程師,他所體現出的精神,所做出的成績,都是有目共睹的。黨和人民給予較高的榮譽,多次評為先進工作者。但這次評為“畲鄉建設十大標兵”,是他所料不到的。他想:這不僅僅是對個人的鼓勵,更重要是體現全縣人民和政府對振興景寧林業的期望和鞭策,他決心堅持“相信人民相信黨”這兩條基本原理,為實現“四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景寧”的奮鬥目標而盡心盡力,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