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概況
梅林村位於梅林街道中心,高速公路同三線、省道線傍村而過,交通十分便捷。全村現有農戶520戶,村民1256人,黨員50人,村民代表40人,外來常住人口800多人,耕地500畝,山林520畝,人均年收入9073元。
鄉村歷史
設村始於南朝,因村北原有一片梅園而得名。素無宗祠族譜,集各地異姓聚居。最早的有蔡、徐、胡、林、周5姓,後來章、陳、葛、鄔、吳等姓遷入,計78姓。1949年前村民以農為主,兼營商業,尤以牛市場聞名鄰近諸縣。1992年,全村共有396戶,1164人。耕地737.7畝,山林500畝。常年居住的外籍人口2200人。象山港距村東3公里,海運可通寧波、上海;村南有公路直通台(州)溫(州)地區;西離寧波市著名旅遊療養勝地--南溪溫泉20公里,並有象西線通新昌、嵊縣,可轉道義烏、金華;北沿甬臨線抵奉化30公里,寧波65公里。便捷的交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
鄉村經濟
1949年後,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梅林集市蓬勃發展。梅林老街原長不到150米,全是木結構的舊房,而現在的商業網點已逐步移到甬臨線兩側,形成一條南北長300餘米,東西分段各長200米左右的繁榮地段。1991年,梅林村協同鎮人民政府,在村中心新建成一條寬10長200多米的混凝土街道,一律三層樓建築,取名振興街。梅林有商店近200家,年商品零售額3000多萬元。1992年全村第三產業的淨收入226萬元。
梅林村工業起自1969年4月創辦的五金廠。當時只有2000元資金,2間草屋,4台儀表車。除修理農機具之外,為南京無線電廠加工零配件,但連年虧損。1980年後,在廠長章志梅的領導下,生產逐步發展。1983年改名為寧波市汽車油管廠、寧海縣齒輪箱廠,生產各種汽車油管和BJ130四速變速器、NH905農用車變速器及CAS5-20五速變速器。產品質量經省級檢定,全部合格,1991年獲農牧漁業部全面質量管理達標證書,並連續3年被評為縣工業骨幹企業。產值逐年以20%的速度遞增,至1992年,產值達681萬元,稅利70多萬元。目前正在擴建擴產,預計1993年產值可達1200萬元,稅利100萬元以上。另外,村辦工業還有電子器件廠等;聯戶和家庭工業以塑膠製品為特色,有音響模具塑膠廠、縣塑膠七廠一分廠、工藝美術塑膠廠、模塑廠、五金廠等。其中音響模具塑膠廠在北京設有生產車間,年產值近500萬元。
1992年,全村有工業企業20家,其中村辦2家,聯戶和家庭辦18家,工業總產值2063萬元,稅利250萬元。此外,外地辦在梅林聯戶和個體工廠尚有30家。村民除務農和從事第三產業外,基本進廠做工。
工業發達的梅林人不忘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1988年投資13萬元,架設農電線路,添置電動脫粒機和大型收割機,基本上實現了農業電網化,收割機械化。此後,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都在2萬元以上。
社會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梅林村發生了巨大變化。1984~1992年,新建房屋556間,其中平屋72間,二層樓335間,三層樓149間。1991年全村人均收入1220元,1992年增到2100元。全年村集體收入達到45.96萬元,比1991年增長97.8%。現在,村中有桑塔納轎車3輛,電視機301台,冰櫃140台,洗衣機45台,錄像機75台,個人程控電話49部,大哥大3隻,貨車5輛。村里投資近百萬元建成的梅林賓館,占地13000平方米,白牆綠瓦,設備齊全,年收入在120萬元以上。1990年投資45萬元建成自來水廠,使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當年狹窄而破爛的牛場弄,70餘戶民宅全部重新拆建,形成了嶄新的梅林西街,街面由原來1.5米寬的卵石和石板拓展成14米寬的混凝土大道,全長76米,兩側全部三層樓建築,釉磚貼面,赭紅陽台。從幼稚園到初級中學的校(園)舍,基本上系新建。1988年,建影劇院,有座位1166個。村里還有文化中心、圖書室、鐳射電視室以及燈光球場等設施。僅10年時間,整個梅林村完全變了樣。
梅林村1990年被縣命名為文明村,1992年被市命名為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