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萬福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陰那山,此山後又改名英雄山。慚愧祖師創建於唐大中七年
。祖師福建人,十四歲出家,十七歲行腳參學至此,壘石屋,刻苦參禪。翌年元月十九日晚,見雷鳴電閃,暴雨傾盆,火燒室前楓樹而開悟,喝偈曰:“電閃雷鳴震昏蒙,雨暴風狂起迷蹤,八識心田非明鏡,二乘宗門本圓融;無掛無牽何慚愧,如去如來即真空;室倚石成本萬福,水流西域月升東;喳!禪機何處是,天邊明月嶺邊雲”。自此即在閩西、粵東大演頓悟法門。石室亦稱萬福禪室,後人不斷擴建,亦稱慚愧寺。明天順八年歷住法師住持本寺時,始名萬福寺。其徒至性法師於天啟九年繼任住持,大弘頓悟法門,名重一時。
保存現狀
民國元年,陰那山更名英雄山,意為“英豪振奮,雅氣昌明。”近代著名祖師為福來大師。師性聰穎,博覽群書,有“才子”之譽,十五歲出家,承曹洞法脈,法名宗接,法席特盛,遠近信眾皆尊之為“福來”,意謂師所到處,即福來也。民國三十二年(1933年)創辦嶺東佛學院,又興鄒魯、余漢謀、羅卓英、吳奇偉、李漢魂、范漢傑等諸公創辦潮州大埔山金山國小、汕頭大埔山金山中學。抗日戰爭期間,尤其是潮汕淪陷時,組織僧伽救護志願團,救護抗日傷病員。師一生建樹甚多,建設開元寺,組織各邑佛教協會,辦居士林及蓮社,在萬福寺擴建福余精舍、普同塔院等。1951年圓寂,四眾弟子塑像紀念,興以前的祖師像並而為六:一為初祖達摩,二為六祖惠能,三為本寺開山祖慚愧,四為明代歷住法師,五為明代至性法師,六為福來法師。
“文化大革命”中,萬福寺受到嚴重衝擊,惟宋代木刻 的慚愧祖師像保存下來,余皆化為灰燼。
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惟添法師住持萬福寺,興惟燈法師等多方努力,依靠各級政府部門,聯絡海內外善男信女,恢復和擴建萬福寺。1982年之後印尼僑胞廖茂昌居士、郭郎星居士,新加坡僑胞曾慶錫居士分別捐款擴建佛殿、重塑佛殿三世佛像;1987年,香港同胞田家炳居士捐款興建覽翠、仁山、智水風景台,省政協楊應彬副主席欣然題詞。1991年,惟添法師發動海內外各界人士集資二十一萬多元修建英雅鎮府至萬福寺公路;1992年,市政府撥款三十萬元擴建萬福路;惟添法師又籌款十萬元修建客堂,籌款十三萬元重修大殿天面工程;縣政府批准將原屬萬福寺的二百四十多畝山林、土地劃歸萬福寺,恢復農禪並重的祖風;惟添法師與省市交通部門籌款三十萬興錘英(雅)雁(洋)公路。1993年,旅星僑胞蕭開健居士捐款六萬八千元改建福餘精舍;惟添法師募捐十萬元修建萬福寺羅漢堂、齋堂及配套設施。1994年,馬來西亞僑胞楊鴻耀、陳戊茂居士捐款修建福祿堂;1995年泰國僑胞田鎖榮居士捐款十五萬八千元興建山門;1996年,泰國大埔會館會長張慶寺、副會長劉嘉其及二十多位鄉賢捐款十餘萬興建風景亭、天王殿。
1997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泰國等法師、居士以吳易倫、鄒進良等大德共捐一百七十萬元興建萬福寺兜率內院、觀音殿、鼓樓等;觀音殿動工時,吳倡化、鄒進良等善信捐款十六萬元。1998萬福寺舉行兜率內院、觀音殿落成剪彩和佛像開光法會,法會結束後,吳倡倫、林源、鄒進良三位居士發願1999年再捐一百萬修建大雄寶殿,周通盛居士發願捐款五十萬元建觀音閣;9月3日市委謝強華書記視察萬福寺,不久市委、市政府、交通局和大埔縣政府、交通局以及鎮政府與萬福寺自籌,合計一百五十萬元,將鎮政府與萬福寺的六公里簡易公路改造成水泥硬底化三級公路。1999年1月,潮州開元寺方丈弘澈法師發心鑄造近二噸大青銅鐘運抵萬福寺。
本寺1998年4月11日(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的兜率內院、觀音殿落成剪彩及佛像開光法會,是萬福寺開山至今最莊重的一次法會,廣東省宗教局黃得才副局長、省佛教協會佛源大和尚、宏滿副會長、梅州市政協副主席兼統戰部部長孫金周先生、市宗教局沈榮添局長、大埔縣委副書記、兼縣長林培源先生、旅星僑胞林松源、吳昌倫、周通盛、鄒進良,及旅泰、馬、印尼、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僑領、同胞,並廣州、汕頭、韶關、漳州、梅州、龍巖、廈門、三明等市縣佛協負責人及諸山長老、四眾弟子及各界人士,並二萬多人參加慶典,祥雲瑞藹,前所未有。天空自九時至十一時出現“七彩曰華瑞象”,人人法喜充滿,嘆為稀有。
萬福寺的寺廟建設和道風建設成績卓著,在大埔縣有口皆碑。
現任方丈惟添法師,49歲,廣東五華縣人,1958年出家,師從宏彬法師,兼任廣東省佛教協會理事、梅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大埔縣佛教協會會長、縣政府委員、縣人大代表。現任監院簿慧法師,35歲,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1992年出家,師從惟添法師,畢業於雲門佛學院,兼任大埔縣佛教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