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
1964年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六年制中醫本科,長期師承洪子云教授。
工作經歷
1964年至今,湖北中醫學院。
學術兼職
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學術委員會顧問、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醫雜誌》編委、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湖北省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原傷寒論學科)創始人及學術帶頭人。研究方向
在心血管、消化系統疾病及其他疑難病證方面有豐富經驗。
學術思想
梅師指出,理解六經之旨應以臨證為依據。六經實質的經絡說、臟腑說、氣化說等均存在著片面性,只有從臨床實際出發,將各種學說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地理解並靈活地辨證分析,才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六經實質。六經辨證是辨證整體觀的反映,六經辨證就是以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津液精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基礎,結合人體抗病力強弱,病因屬性,病勢進退緩急等因素對疾病進行整體分析和辨證的方法。具體而言,就是對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病症,進行綜合分析、辨證,歸納其病變部位、證候特點、傳變特點、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並進行相應診斷、治療的辨證方法。
科研成果
主持“太陰陽虛與少陰陽虛證治及其關係的實驗研究”,用寒濕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太陰陽虛及少陰陽虛的動物模型,揭示了兩證的相互關係及病理生理的異同變化,科學地證明了六經傳變理論的客觀性,後來又完成了“太陰、少陰陽虛證陰證轉陽的實驗研究”。
1992年主持“《傷寒論》血虛寒凝證實驗研究”和關於“心下痞辯證及其客觀化研究”、“胸脅苦滿症象經絡電圖研究”等課題。
主持“溫陽活利水法(強心口服液)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實驗與臨床研究”、“通腑解毒化瘀湯治療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的實驗研究”等,已取得較好成果。
論文著作
主要論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臨床辨證規律研究》,《高脂血症的中醫臨床證型分布及辨證規律研究》等。
出版著作
長年從事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先後主編和協編全國中醫院校《傷寒論》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多部,約200餘萬字。其中所主編的21世紀課程教材《傷寒論講義》,2005年獲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主編《傷寒論復選題庫評述》、《傷寒論復選題庫》、《B型肝炎的中醫治療》等多種著作。
獲獎情況
1992年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同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錄《當代中國中醫名人志》和《當代中國科技名人成就大典》;2003年被湖北省教委授予省優秀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