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梁靜利用自設的經濟適用房“售樓處”詐賣,然後從物業騙取鑰匙讓購房人入住未銷售房屋的方法騙
取購房款1400餘萬元。這是目前北京破獲的最大一起經濟適用房詐欺案。梁靜目前已經被訴至北京市一中法院。
概述
1983年10月出生的梁靜,家住海淀區清河附近的一個職工宿舍。曾經在一家房地產公司當過售樓小姐的她對房屋
銷售的各個流程頗有了解。2006年,梁靜最初自己打算購買一套北京首開天鴻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首開天鴻)開發的經濟適用房,在辦理經濟適用房購買手續的過程中,梁靜把經適房開發銷售到物業管理方面的各個環節,都摸得一清二楚。得知梁靜買經濟適用房,她的一些親友也來詢問梁靜是否有關係幫助自己購買到經濟適用房。當時政府對經濟適用房的銷售加強了管理,購買者要具備相關資格併到有關部門進行資格審批並排號。而托梁靜購買經濟適用房的人中,大多不具備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資格或者沒有過辦理購買審批手續。梁靜清楚自己根本沒有能力通過正當途徑為這些人購買到經濟適用房,於是她自設了“梁氏經適房售樓處”開始行騙。
騙取物業
梁靜自己辦理過相關購房手續,了解到經濟適用房的銷售公司和物業公司的銜接上有一個空子可鑽。梁靜在
“簽訂契約”並收取房款後,先是利用自己原先在售樓處工作地身份找到經濟適用房銷售公司的人,讓銷售公司的人打電話給物業公司的熟人說:“一會兒有幾個購房人去看房簽契約,你先把房屋鑰匙給他們讓他們看房,手續這邊正在辦。”
隨後物業公司也沒有懷疑,負責拿鑰匙帶人看房的人員在手續不完備的情況下,讓購房人看房並交付了房屋鑰匙。在這個過程中,梁靜還曾讓自己的一個“發小”劉濤冒充售樓處的工作人員,給物業公司的人打電話,通知物業讓業主看房、給鑰匙,這種伎倆竟然也如願以償。
揭開騙局
開發商的偶然發現揭開騙局,梁靜的騙局簡單得近乎愚蠢,但是卻使與此案相關的單位和購房人,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被蒙在鼓裡。拿到鑰匙又看過房的購房人認為自己已經把房款交給了梁靜,而梁靜也幫自己拿到了鑰匙,於是便開始裝修入住。而由於被梁靜“詐賣”的小區房屋還沒有正式銷售,小區里管理人員很少。幾十位購房者在交完購房款後,“入住”尚未銷售的經適房後始終沒有被發現。2008年,首開天鴻的工作人員到樓區里去辦事,偶然間發現並未銷售的房子有居住的痕跡。工作人員調查後才發現,“自家”的房子已經被別人賣掉了。此時,梁靜已用自己詐欺的購房款,購買了寶馬轎車等,過足了富人生活。
行騙過程
從昌平區檢察院了解到,就在李崢被起訴後的十幾天內,又一起經適房特大詐欺案被移送昌平區檢察院批捕。目前查明,24歲的原售樓小姐梁某,詐欺49位購房人的購房款500餘萬元。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梁氏經適房售樓處,
讓49位沒有購買經濟適用房資格的購房者,在向其交納了幾十萬元的購房款後,入住了還未銷售的經適房。梁某曾在某房地產公司擔任過售樓員。作案前,梁某本人曾希望購買回龍觀的經濟適用房。梁某在“跑手續”的過程中,把經適房開發銷售到物業管理方面的各個環節,都摸得一清二楚。不斷有人找上門來希望她幫忙購買經適房的需求,讓梁某看到了牟取錢財的機會。
梁某收了購房人的房款後,先利用自己原來在售樓處工作的身份,找到經濟適用房銷售公司的一個人,讓銷售公司的人打電話給物業公司的熟人說一會兒有幾個購房人去看房,先讓他們看房並把鑰匙給他們,手續這邊正在辦。因為銷售公司的人提前打過電話,物業公司的人也就沒有懷疑這裡面有騙局,就在手續不完備的情況下,讓購房人看房並交付了房屋鑰匙。此案初步查實被騙49戶,涉案金額高達500多萬元。 除去上述兩起超過百萬元特大經適房詐欺案外,北京的另一起百萬元經適房大案也正在調查之中。30多位北京市民從一名叫劉某的男子手中購買經濟適用房房號,每人交了16萬至27萬元不等的錢款。
剖析原因
近兩年北京房價瘋長,很多購房人想買房又買不起,於是就千方百計通過各種地下渠道希望能夠購買到價格相對便宜的經濟適用房。於是騙子就抓住想買經濟適用房而不夠資格和有購買資格又拿不到房號的人的心理,設下陷阱,以可以弄到購買資格或者可以弄到經濟適用房房號為誘餌,誘騙買房人上鉤。 北京百餘家庭落入陷阱。
1、都想買便宜房
資源短缺是騙子的"賣點"。近兩年北京房價瘋長,很多購房人想買房又買不起,於是就千方百計通過各種地下
渠道希望能夠購買到價格相對便宜的經濟適用房。於是騙子就抓住想買經濟適用房而不夠資格和有購買資格又拿不到房號的人的心理,設下陷阱,以可以弄到購買資格或者可以弄到經濟適用房房號為誘餌,誘騙買房人上鉤。
2、親朋成騙子幫手
很多被騙者都是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大家相互推薦介紹,結果一起落入陷阱。騙子利用很多人自己有了"好事"都希望讓親戚、朋友跟著分享、沾光的心理,同時親戚、朋友傳遞的信息帶有更多的可信性,結果親戚、朋友無意中當了騙子的"幫手"和義務宣傳員。
3、管理漏洞幫騙子獲利
李崢案中,李崢在初期確實幫人買到了經濟適用房房號,這才使他的宣傳效應倍增。而正是由於一段時間裡,房號在開發商手裡掌控,而監管空缺,才導致出現倒號“黑市”,讓犯罪分子鑽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