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簡介
在劍閣縣劍門關大劍山絕頂,位於海拔1180米的劍門七十二峰的桃花峰與逍遙峰之間的“捨身崖”上,據《辭海》記載:“梁山……亦稱劍門山,高梁山。東西數百里,山嶺長峻,形勢險要,古為軍事要衝。”又《太平寰宇記》以為梁山乃大劍山之古稱,梁山傳為梁武帝修真之地,有古剎梁山寺和梁武帝祠。梁山寺始建於唐,歷代有修葺,清時擴建為兩進四合院,建築面積947平方米。
梁山寺,坐北朝南,山門中高懸巨匾“梁山寺”三個金光大字。大門兩旁柱上為黑漆鎏金楹聯。正殿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四個字,歐體正楷,系清末翰林劍州李榕書寫。寶殿之門打開,左門掛一楹聯,橫額為“同歸大乘”。殿內兩側二龍纏柱,正中塑佛像三尊,端坐蓮台,兩側侍立阿難伽耶,兩壁廂塑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右側即是“藏經樓”,門柱一楹聯,橫額為“法海金波”,殿內祀三身佛。其餘為僧房、香積廚、齋堂、職事堂、茶堂。寺院中紫荊樹一株。樹齡數百年,形態各異。院內原有一長方形水池名“烏龍池”,水深數尺,冬夏不涸。池中有一橢圓花石,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呈有黑、白、灰等色的鳥、蟲、獸花紋,稱“鎮山崖”(已遺失)。池內有黑背、金腹、四腳、宛若龍狀的蠑螈。人稱“烏龍”。夏秋洪澇時常出現。寺院看點
大門對聯
山路盡頭,一座古寺聳立,門額大寫“梁山寺“三個大字。梁山寺是梁武帝蕭衍於公元551年出家修行之
觀音殿
進入大門,中有一天井,迎面是觀音殿,你那觀音一手持楊柳,一手持淨瓶,高座於蓮台之上,慈眉善目,悲天憫人,苦渡世人,從側門穿過,進入又一重院落。院中一棵紫荊樹伸展枝梢,直指藍天,這就是劍門四奇之一千年紫荊,該樹有一千五百年左右樹齡,通體無樹皮,當地俗稱“痒痒樹”(用手象撓癢一樣撓樹幹,樹會象人發癢一樣會顫動)。有時兩年一花,有時年年開花,其花呈白色或紫色,很是奇持。樹下有烏龍(學名蠑螈)常夏秋潮濕時出現。
八角井
千年紫荊樹下有池,原名八角井,但現已不見八角,因在文革時被毀。關於這八角井還有一段傳說:梁武帝當年來到劍門,拜志公禪師為師,要求出家修行。因志公曾是一梁武帝的宰相,便對武帝說:“你曾是我的君王,當於梁山山頂處修行。”梁武帝尊崇志公建議。當他到山頂時,卻發現山頂海拔很高(約1200米),缺水。志公禪師讓梁武帝在山頂按八卦之形打井一口,並施法把嘉陵江水引渡到山頂,當井被打好之時,志公禪師在山底問武帝井中有多少水時,武帝隨口回答:“半井水!”,據說八角井中之水無論澇旱只有半井水,而且當人增加至一二百人用水時也夠用。奇特的是那井水當嘉陵江的水渾濁時也渾濁,當嘉陵江的水變清時,井水也清澈。後來日子長了,梁山寺井水受灰塵落葉污雜變臭。志公隨即摘下胸前佛珠一粒,投入井內。這佛珠落地變為花石,使井水又變得甘甜可口,天長日久那佛珠石越長越大約20—30公斤,並有美麗的花紋。後在文革期間,被不知被盜走(據說現存於鄰縣梓潼文管所)。梁武帝因感志公渡水就把梁山寺周圍的青槓樹籽收集起來,向山涯撒去,使志公寺周圍長出遍野青槓樹。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的門前上有一橫樑,上邊彩繪依然,並有當時建寺木工寫的“歲次雍正十年壬午……”等字樣的記載,門上有一對聯形象生動,入情入景,是清朝劍閣縣張王鄉舉人任翥所寫:門外飄香,滿樹荊花揮佛面;堂中說法,一池清水映禪心。大雄寶殿供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手捧藥缽),娑婆世界教主釋伽牟尼(作說法印),西方極樂世界教阿彌陀佛(手持蓮花)。四根柱子上金龍捲騰,兩旁塑十八羅漢,細看他們,形態各異,有屠夫走卒,商旅,也有將相、帝王,這是大乘佛教宣揚法的一種手段,通過十八羅漢的形象,告訴世人,人人有佛性,不管你是何身份地位,只要一心向佛,皆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