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濟寧市: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設治於巨野,任城縣屬濟州。北宋仍之。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遷濟州治所於任城。後或在任城或在巨野幾經變遷,終因任城地勢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寧,而於元至正八年(1348年)定治於此,是為濟寧得名之由來。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府,仍治任城。後降濟寧府為州,任城遂廢名入濟寧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領三縣直屬山東省。1913年改直隸州為濟寧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等,至抗戰勝利後,屬第二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以城區和郊區劃為濟寧市。同年9月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又復為縣。1948年7月重獲解放,仍稱濟寧市。濟寧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稱:市中區—運河之都、任城區—江北小蘇州(李白第二故鄉)、曲阜—東方聖城(孔子故鄉)、兗州—九省通衢齊魯咽喉、鄒城—鄒魯聖地(孟子故鄉)、微山—鐵道游擊隊紅色旅遊區(微子故鄉)、魚台—魚米之鄉、金鄉—中國大蒜之鄉、嘉祥—麒麟駕雲石雕千古(曾子故鄉)、汶上—中國佛都、泗水—泉源勝地海岱名川、梁山—中華武術之鄉(水滸一百單八將所在)。任城區:任城區歷史悠久,據傳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為我國最早風姓古國之一。遠在三皇五帝時,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任城區位於魯西南平原,濟寧市市中區北面,整體格局半城半鄉,地理位置優越,歷來為魯西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任城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處於濟(濟寧)--兗(兗州)--鄒(鄒城)--曲(曲阜)組團結構大地成市的腹地,是市區擴張發展的基地和商家投資的興業的樂土。任城區交通十分便利,日菏高速公路、新石鐵路橫貫東西,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鐵路近在咫尺,327、105國道在境內十字交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給任城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
唐口鎮:明代以前該地曾名許官屯(來歷不詳)。明初劉、王、馬、杜等姓相繼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仍沿用舊村名。後因趙王河在此決口,有唐姓官員帶領民夫賭住決口,該村始免於水患,村民感戴唐姓官員恩德,故改名唐家口以示紀念。後唐家口簡化為唐口,並在此設立鄉鎮,即為唐口鎮。唐口鎮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市中區管轄,位於濟寧市城區西南13公里處,東依南四湖,西與嘉祥縣接壤,南北分別與市中區喻屯鎮、安居鎮接壤。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也相當便利。105國道、251省道、京杭大運河從境內南北貫通,南距濟寧機場17公里。唐口鎮所屬各村以產優質稻米馳名。鎮境內有名勝古蹟寺堌堆,古名香葬堆。
梁北村:據歷史記載,最初的村民是從山西洪洞縣搬遷過來,曾用名梁家橋,原由是在村南河道上曾經有一座橋,在抗日戰時期被炸毀,後又改名,最後確定為梁北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變成今天正在蓬勃發展的梁北村。
經濟發展
梁北村在經濟發展中,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村里建設、提高村里文化水平、帶動村民奔小康為總體工作思路,以建強村、創輝煌、爭一流為奮鬥目標,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凝神聚力,埋頭苦幹,全村經濟社會事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
農業發展
梁北村村領導以發展特色農業、市場農業為方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圍繞培植優質小麥、高產水稻 、蔬菜、花卉苗木、畜牧、水產等主導產業,大力調整種養結構。村里種植業實施機械化,畜牧養殖走向規模化,林業生產實現了農田林網化,良好的發展前景,會使梁北村的經濟在未來的歲月會走在前列。
工業發展
梁北村依託農業、林業、水產、畜牧業等資源優勢和傳統產業基礎,實施棉花加工、紙管生產、紙箱包裝、焊接加工、塑膠加工、水產畜牧產品等幾大產業重點突破,帶頭領導全村致富。梁北村棉工彈棉花以質量為保證,以高技術贏得顧客滿意;梁北村紙管業發展迅速,以質優價廉贏得市場,短短几年便在本村成立了5家紙管廠,解決了全村及鄰村的剩餘勞動力。村里完善了項目區內的水、路、電、 通訊等基礎設施,企業的聚集效應得到發揮,帶動了企業規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