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該病是桑樹枝幹上重要病害。常與擬乾枯病混發,混合為害。北起遼寧、內蒙古、河南,南至廣東、廣西各植桑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桑芽。在冬芽及其附近傷口四周產生紅褐色凹陷的油漬狀斑,後逐漸擴展,病部現粉紅色至橙紅色肉質略隆起的小粒,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座。3~4月間易發生,常幾個病斑融合成大斑,當病斑擴展到環繞枝條1周時,病部以上的枝條幹枯而死。5月間病部產生暗藍色顆粒,即病菌子囊殼。發病重的,皮層腐爛,很易剝離,散發出酒精氣味。3~4個月後,在桔死枝的分生孢子座上,常單獨形成暗藍色小點塊,即病原菌的子囊殼,病部易變形,呈癌腫狀,外皮易破裂露有黑褐色纖維。
疾病病因
(一)秋季摘葉動作粗暴,或因蟲害及其他傷害而造成傷口,有利於病菌的侵入,導致翌年嚴重發病。(二)夏秋葉採摘過度、剪梢過早、偏施氮肥等不合理措施,也可引起桑樹生長衰弱而導致發病。(三)在品種中,湖桑38號、沙2等抗病性差,容易發病,而桐鄉青、選792等抗病性較強。(四)在相同條件下,幼齡桑樹比壯齡桑樹容易發病。
病原形態特徵
桑生漿果赤黴菌(Gibberella baccata(Wallr.)Sacc.var.moricola(de Not.)Wollenw.),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座半球形,其上群生數個或數十個子囊殼;子囊殼球形至橢圓形,淡藍色,間或黃色或褐灰色,大小210~285×172~225微米,內生棍棒狀或圓筒形子囊,具短柄,無色。子囊內含卵形至梭形子囊孢子4個或8個,排列成兩行或一斜列。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或略帶黃色,具隔膜1~5個,一般3個,大小12~20×6微米。無性態為磚紅鐮孢(Fusarium lateritium Nee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座埋生在木栓層皮下,由緻密的菌絲組成。分生孢子座上密生無色具隔的短分生孢子梗,大小10~15×3~4微米,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新月形,一端稍彎,無色或淺紅色,具隔膜3~5個,大小27~40×3~4.5微米。此外桑菌寄生菌和豌豆菌寄生菌也是該病病原。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在枝條內越冬。翌年2月開始形成分生孢子座,3~4月間突破外皮露在外面,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5月下旬產生子囊殼,子囊孢子成熟後在8~10月釋放出來,從桑枝腋芽附近傷口侵入,以菌絲狀態越冬。北方可由皮層侵入。該菌生長適溫20~25℃,秋季采葉過度、偏施氮肥的幼樹易發病,地勢低、密度大、土質粘、桑樹受凍、蟲害發生多的桑園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廣東桑、湖桑38、嘉定桑、黃魯桑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桐鄉青、梨葉大桑、黑格魯、湖桑5號、雞冠魯桑等。
(2)加強桑園管理。春季注意檢查病枝、病芽,及時剪除燒掉,對輕病枝要求在最後1個病斑下6cm處剪下。合理採摘夏秋葉,夏秋兩季適當增施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施用桑樹專用肥,增強樹勢,尤其是中晚秋蠶結束時枝條上端要保留8~10片葉,使越冬枝芽充分發育,增強抗病力。秋後桑葉脫落後,及時清園。
(3)冬季桑樹休眠後或早春發芽前噴灑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40%百菌清懸浮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北京市順義縣農藥廠)晶體石硫合劑80~100倍液、波美4°~5°石硫合劑進行枝幹消毒。
桑樹牙枯病介紹
桑樹芽枯病
在冬末春初到桑樹發芽前發病率高、危害重。發病後。桑條冬芽的周圍變色並下陷,病部逐漸擴大,其表面密生橙紅色的肉質小粒。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就會包繞枝條,隔斷樹液流動,使病斑以上的枝條上枯。如果防治不當,可直接影響春葉產量和春蠶生產。
病原中文名
桑生漿果赤黴菌
病原分類地位
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桑
主要為害部位
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