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病害

桑樹病害是桑樹因病原微生物侵染或不適宜的環境條件而導致的生長發育不良、桑葉產量減低和品質變劣的現象,嚴重時可使植株死亡,分為桑萎縮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紫紋羽病,桑芽枯病等。

桑樹病害

正文

桑樹因病原微生物侵染或不適宜的環境條件而導致的生長發育不良、桑葉產量減低和品質變劣的現象,嚴重時可使植株死亡。
種類 在已知的大約150種桑樹病害中,較嚴重的有近30種。中國因病原微生物侵染而發生的寄生性或傳染性桑樹病害主要有:
桑萎縮病 又稱癃桑。為害全株。病株側枝叢生,枝條細短,葉片皺縮、變脆,樹勢衰弱,發病嚴重時導致桑園成片毀廢。中國的桑萎縮病可分為黃化型、萎縮型和花葉型3種。前二者的病原均為類菌質體,通過嫁接或桑擬菱紋葉蟬 (Hishimonoides sellatiformis)和凹緣菱紋葉蟬 (Hishimonus sellatus)等昆蟲介體傳染。花葉型的病原為病素,通過嫁接傳染。病症在春季和初夏顯露,至盛夏消失,晚秋氣溫降低時再現。
桑疫病 病原為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假單胞菌目假單胞菌科。侵染新梢和葉片。本病有縮葉型和黑枯型兩類。前者葉面散生油浸狀圓形斑,葉片皺縮或反向捲曲;後者葉面呈現綠轉黃的不規則多角斑,新梢黑枯腐死,下部枝條形成黑褐色點線狀斑,斑內繁殖的細菌溢出黃白色菌膿,經雨水滴濺至鄰近芽葉上而再侵染,常在春夏季雨後暴晴時迅速蔓延流行。

桑褐斑病 又稱爛斑。病原為桑粘隔孢菌(Septogloeum mori),黑盤孢目黑盤孢科。病葉呈不規則褐斑,嚴重時葉片發黃脫落。雨季和多濕環境發病較多。
桑赤鏽病 病原為桑春孢鏽菌(Aecidiummori),鏽菌目半知鏽菌科。為害桑芽、新梢和桑葉。芽葉萌發時,病患處局部肥厚,彎曲呈畸形,產生金黃色病斑,逐漸停止生長而枯焦脫落。夏季高溫多濕時發病最盛,春伐桑和夏伐桑混栽的桑園發病尤多。氣溫高於30℃時發病受抑制;高溫且乾燥時病情發展可驟停。
桑紫紋羽病 病原為桑卷擔子菌 (Helicobasidiummompa),木耳目木耳科。為害桑根。初病時地上部生育不良,繼而根部漸成黑褐色,最後只殘留木質部和栓皮層,桑苗和幼樹尤易受害。病原菌多分布在10~25厘米深度範圍的土層內,其菌絲體或菌核與新根系接觸而侵染。桑園土壤濕度大時最易發生,常形成發病中心向四周擴展,並通過種苗、農具、肥料、流水及間種作物等傳布蔓延。
桑芽枯病 病原有漿果赤霉菌(Gibberella baccatavar.moricola)、桑菌寄生菌(Hypomyces solani f.sp.mori)和豌豆菌寄生菌(H.solani f.sp.pisi)等,均屬肉座菌目肉座菌科,其無性世代為鐮孢霉屬弱寄生菌。為害桑枝和桑芽。病原菌多因桑園管理不善或秋葉利用過度時乘樹體衰弱之機從傷口侵入。病枝的冬芽及傷口附近出現暗褐色梭形病斑,其上密生紅褐色小顆粒,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座,病斑擴大到圍繞枝條時樹液流動受阻,上部枝條凋萎枯死。
桑青枯病 又稱細菌性枯萎病或瘟桑。中國華南蠶區多有發生。病原為青枯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假單胞菌目假單胞菌科。為害桑根部。病原菌從根部傷口侵入後,病株地上部表現為青枯,木質部出現褐色條紋,嚴重時全呈黑褐色,患處有污白色菌膿溢出。高溫多雨季節最易發病,久雨初晴出現高峰。
桑根結線蟲病 又稱根瘤病。 病原有:桑根結線蟲(Meloidogyne arenaria)、北方根結線蟲(M.hapla)、南方根結線蟲 (M.incognita)等。均屬墊刃線蟲目異皮線蟲科。為害桑根,使根部發生大小不規則的球狀根瘤,初呈黃白色,後變黑腐爛;病株生長不良,枝葉逐漸枯萎而死亡。
此外,寄生性類病害還有桑根朽病、桑乾枯病、桑膏藥病、桑白粉病、桑炭疽病、桑污葉病和桑椹菌核病等;因不良環境條件而導致的非寄生性病害有粗皮病、流汁病、失綠病和帶化病等。
防治 桑樹病害防治措施因病害種類而有不同重點。一般包括嚴格檢疫制度,早期淘汰病苗,清除病枝、病葉、病樹,施用藥劑殺滅病源生物或將病苗用溫水浸根處理,進行土壤消毒,改進桑葉收穫方法,防止過度採摘和傷害樹體,加強肥培管理以及選用抗病桑樹品種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