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地處浙北杭嘉湖平原,素稱“文物之邦”。在這塊土地上,歷代科名蟬聯,名家輩出。其中有不少人,讀書藏書,多方羅致典籍,築樓以貯之,成為一地頗有影響的藏書家。這一文化現象,尤以清代最甚。舉其突出者,有鮑廷博的“知不足齋”、金檀的“文瑞樓”及其從孫金德輿的“桐華館”、汪森昆仲的“裘杼樓”等。此外,清初的吳之振、呂留良,嘉慶、道光時的張千里,其藏書也都十分有名。
一、鮑廷博的“知不足齋”
鮑廷博(1728—1814年),字以文,號淥飲,清光緒《嘉興府志·流寓傳》謂其“本歙人,以商籍生員,寄居桐邑青鎮之楊樹灣。”翁廣平《鮑淥飲傳》亦謂:“先生世居歙之西鄉,父母相繼卒於杭,乃卜葬於湖州烏程縣某鄉。後遷居桐鄉縣之烏青戍(按:此處之“烏青戍”及上引之“桐邑青鎮”,皆指今桐鄉市烏鎮鎮)。今為桐鄉人也。”鮑氏力學好古,“乃購前人書以為歡,既久而所得書益多且精,遂裒然為大藏書家。”(葉昌熾:《藏書記事詩》卷五)鮑氏藏書樓以《大戴禮記》“學然後知不足”之義而稱“知不足齋”。據朱文藻《<知不足齋叢書>序=稱,當時浙江各地藏書家,如仁和趙昱小山房、孫志祖壽松堂、錢塘汪憲振綺堂、吳焯瓶花齋、杭州汪啟淑飛鴻堂、慈谿鄭性二老閣、桐鄉金德輿桐花館,皆與鮑氏往來密切,參合有無,互為借抄。
乾隆三十七(1772年)詔修《四庫全書》,徵集天下遺書,鮑廷博遣長子鮑士恭獻書六百二十六種,其中不少為宋元以來的孤本、善本。三十九年,“奉旨嘉獎,與浙江范懋柱、汪啟淑,兩準馬裕並各頒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翌年,給還原進書籍,而《唐闕史》、《宋仁宗武經總要》兩書皆蒙御題:‘知不足齋莫不足,渴求書籍是賢乎!長編大部都庋閣,小說卮言亦入廚。《闕史》兩篇傳摭拾,晚唐遺蹟見規模。彥休自號參寥子,參得寥天一也無?’”
乾隆五次南巡時,舊志載鮑廷博“迎鑾獻頌,獲賞大緞二疋。”嗣後,鮑氏取所藏古今善本,刊刻《知不足齋叢書》,而以曾蒙御題的《唐闕史》冠諸首。《叢書》內容廣博,經史考訂、算書、金石、地理、書畫、詩文集、書目等皆有所涉,為我國著名大型叢書之一,世稱善本。鮑氏治學嚴謹,所藏典籍,皆遍訪善本,手自校勘。朱文藻稱他“一編在手,廢寢忘食,丹鉛無已時。一字之疑,一行之缺,必博征以證之,廣詢以求之。”《知不足齋叢書》前後共刻印三十集,其中鮑廷博自刻二十七集,後來兒孫又續刻三集。一說鮑廷博自刻二十六集,兒孫續刻四集。民國《烏青鎮志》載:“至嘉慶癸酉,上垂詢浙江巡撫方受疇,《叢書》二十五集之外有無續刻,受疇檄烏程知縣彭志傑親造(楊樹浜)其廬,得所刊二十六集奏進。得旨嘉獎,賞給舉人,時公年八十六矣。明年疾革,遺命子孫續刻告成,以無負天語褒嘉之至意(睿廟上諭有‘俾其世衍書香,廣刊秘籍’語)。故歿後子士恭刊成二十七、八兩集,孫正言刊成二十九、三十兩集。”
乾隆頒賜的《古今圖書集成》,自鮑廷博傳其子鮑士恭、孫鮑正言、正宇、曾孫鮑寅,“皆世守寒氈,珍藏勿失。”後雖遇太平軍與清軍在烏鎮一帶反覆交戰,卻因為楊樹廖(今稱楊樹浜,屬烏鎮胡家橋村)地處僻鄉,為兵火所不及,雖稍有散佚,卻基本得以保全,而當時西湖文瀾閣及閣內藏書,則盡為灰燼。“清光緒六年庚辰,譚中丞鍾麟籌款建閣,當有杭紳丁丙搜羅圖書,十得六七,一併捐價繳呈,獨少此書,乃由邑紳嚴辰商之於(鮑)寅,即將賜書繳呈,請中丞酌給書價千金以恤鮑氏。復由丁丙抄補齊全,重加裝訂,以完閣書。而資寶守經,中丞奏明有案。”(清光緒《鄉縣誌》卷首三)據《中國藏書家考略》載,鮑氏的藏書印有“世守陳編之家”、“老屋三間賜書萬卷”、“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印”等多方。
二、金檀的“文瑞樓”和金德輿的“桐華館”
金士瑜,先世為安徽休寧望族,後徒居桐鄉。士瑜孫金檀,字星軺,自幼好學,及長,經史子集,無所不讀。由喜讀書而好聚書,平時遇善本,不論價之貴賤,必設法購之。一時未能買到手的,則千方百計從別人手裡借得,親自抄錄,不漏一字。積數十年?羅之富,其庋藏已十分可觀,前人稱是甲於一邑。遂築文瑞樓,分門別類,專貯典籍。金檀親自校勘,整理成《文瑞樓書目》十二卷。
文瑞樓藏書中,有不少世所罕見的宋元精槧。《愛日精廬藏書志》謂:“《皇元風雅》三十卷,黃丕烈跋曰:‘書友攜來,驗其裝潢,是金星軺家故物,非出自尋常藏書人家。''”《皕宋樓藏書志》亦載:“《漢泉曹文貞公集》宋賓王跋日:‘桃花塢文瑞樓藏,無板元印,字畫端楷,直出松雪。’又《丁鶴年詩集》,宋賓王跋曰:‘雍正丁未,得竹坨藏本於吳郡桃花塢文瑞樓。’”
金檀特別留意於桑梓文獻的蒐集、校刊。《貝清江集》四十卷、《程巽隱集》四卷等,都是由他校勘而梓行於世的。
金檀後來離開桐鄉,多次遷徙,自太倉、吳縣而後定居蘇州馬醫科巷。其侄元功,名弘勛,曾任四川巴縣縣令,“亦好藏書,傳世古籍,往往有‘金元功藏書印’,者必佳。星軺於康熙已亥刻《巽隱程先生全集》,首題‘後學星軺編輯,侄弘勛元功校,書口有‘燕翼堂’三字”(葉昌熾《藏書記事詩》卷五)檀孫“金心山可采,字甸華,嘉興籍,吳縣諸生,其尊人星軺先生喜刊書,有文瑞樓諸刻。”(蔣寶齡《墨林今語》卷六)心山‘先世富饒,及身貧窶”,至其病且死時,“書賈以其家書籍求售,方知心山為星軺孫,藏書之家,淵源有自,宜其殘編斷簡,亦多善本矣。”(《藏書記事詩》卷五)金檀自己存世的著述有《文瑞樓集》、《消暑偶錄》等。其藏書印有“金星軺藏書記”朱文方印、“家在黃山白岡之間”白文方印、“文瑞樓主人”朱文方印等。
金檀從孫金德輿(1750—1800年),字雲莊,號鄂岩,又號鶴年。父金惟詩早喪,德輿為遺腹子,由母親朱氏撫育成人。他七歲能詩,稍長,嗜讀書,考求金石圖史,收藏名人翰墨,兼工書畫。乾隆庚子年(1780年)南巡,曾獻呈《太平歡樂圖冊》和宋刻《禮記》等善本書多種,因賜“文綺”,補刑部奉天司主事。後於桐鄉城內祖居築桐華館,累世所藏書法名畫和宋元刻本皆收貯其中。桐華館頗擅花木園林之勝,四方名士凡路經桐鄉,必於此處盤桓而後去。
當時,方薰、鮑廷博等名流皆與金德輿友善。方薰(1736—1799年),字蘭士(亦作蘭坻、蘭如、蘭生),一字懶儒,號樗庵。當時的石畫家,曾受聘金家,為金德輿母抄寫佛經,且繪佛像。乾隆南巡時金德輿進獻的《太平歡樂圖冊》即方薰所繪。金德輿本人也癖好書畫,曾購得嘉興項元汴天籟閣中諸多名跡,他請方薰一一摹仿,主賓相契,脫略形跡。後來,金德輿將自己手寫的一冊詩稿,在乾隆乙卯年(1795年)仲春贈給了方薰。著名文獻學家王欣夫先生曾言:“雲莊為其師李良年校《秋錦山房集》甚精。欣夫於1959年9月得雲莊手寫詩稿一冊,為乾隆乙卯仲春贈方蘭士者。”
知不足齋主人鮑廷博寓居烏鎮東郊楊樹浜時,金德輿曾專程造訪。《過淥飲村居》詩云:“豆花棚下結書堂,秋到窗前引興長。久住漸知耕鑿趣,愛閒翻為校讎忙。偶烹野蔌如兼味,每借奇書潤薄裝。如此村居良不易,勸君何必羨衡湘。”當時鮑廷博有遠遊楚湘之念,故金氏作此諷勸。
金德輿生性慷慨,千金散盡,家道由此中落。晚處僑寓杭州西湖,已貧甚,不得已經常典質書畫,聊以度日。某日,鮑廷博來訪,兩人共飲,方談笑間,金德輿突然擲杯於地,人一側倒下,旁人方欲呼救,德輿卻已溘然而逝。鮑廷博有詩悼念淬然去世的老友:
誓向西湖半此生,無端一語我心驚。
老輕書畫兼金值,死避窮愁兩字名。
詩卷新排寧有意,酒杯笑擲已無聲。
電光石火須臾景,除是《斜陽》寫得成。
詩下有註:“方與余晚酌,燭未見跋,把杯一笑而逝。”
金德輿生前,曾親手校正過《東觀漢記》、《後漢書·年表》等八種舊籍,合為一集,取名《史翼》,刊以行世。楊蟠在《<文瑞樓書目>序=中讀到,他所見到的《文瑞樓書目》就是金德輿桐華館的訂正之本。桐華館校刻的《九經三傳沿革例》諸書,都十分有名。這是金德輿作為一個藏書家的貢獻。
金錫鬯,字秬和,號轡庭,金德輿侄。嘉慶辛酉(1801年)拔貢,戊辰(18佃年)舉人,“以校錄《會典》議敘,選授廣恩平令”(清光緒《桐鄉縣誌》卷十五)。道光間任澳門同知四年,政績卓著。他的藏書處曰“玩華居”,內多秘籍,《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中屢有所及。他藏的宋版《<禮記>要義=跋署“拜五經齋主人錫爵”數字,鈐以“轡庭”二字小印。其從曾祖金檀的《文瑞樓書目》,轡庭於嘉慶辛未(1811年)跋云:“右《文瑞樓書目》,先曾叔祖星軺所訂也。”又云:“此冊抄自家叔比部鄂岩先生,為桐華館訂正之本。”
三、汪氏昆仲及其“裘杼樓”
清康熙時桐鄉縣城有汪文桂、汪森(原名汪文梓)、汪文柏弟兄三人,並負時名,世稱“汪氏三子”。汪氏原為安徽休寧縣望族,其祖父汪可鎮由皖遷來桐鄉。
汪森(1653—1726年),“字晉賢,一字碧巢,官戶部郎中。藏書甲於浙西。兄青士、弟季青、曾孫孟鋗、仲鈖皆好書,一門稱盛。”(《兩浙著述考》)清光諸《桐鄉縣誌》卷十五汪森傳謂:“家本有華及堂,公復營碧巢書屋,築裘杼樓,藏書萬卷。”華及堂在縣城東隅,內有竹軒、蕉窗、石雲居、浮溪館、桐溪草堂、金粟玉蘭山舍等處,一時名士雲集,觴詠無虛日。時秀水朱彝尊與汪氏昆仲均友善,乃為華及堂內迴廊題名“浮溪環谷”。汪文桂傳亦謂其“由府學員生,考授內閣中書。……自幼嗜學,與兩弟昕夕勖勉。……築裘杼樓,聚書萬卷,校勘不輟,與海內名流訂縞紵之交,如黃梨洲(黃宗羲)、王玠右,朱竹垞、汪鈍翁諸先生,月輒緘札榷藝業。”森弟文柏,號柯庭,學問淹博,不亞於兩兄。海內名流,亦相與結交。朱彝尊《<汪司城詩>序=稱:“曩因周布衣青士、友汪君晉賢,既又識君哲昆周士令弟季青。季青方年少,結交皆老蒼,海內稱詩者相與訂攬環結珮之好。”文柏曾官北城兵馬司正指揮,因好讀書藏書,故築別業讀書其中,名其堂曰“摛藻之堂”。又別築古香樓,專貯典籍名畫。其自作《柯庭余習·古香樓》云:
何物滿高樓,宋鐫與秘錄。
青藜最可人,黃奶我所欲。
香清凝座隅,色古悅心目。
焉敢傲百城,擁書聊自足。
《題謝文侯為余寫勘書圖四首》之二云:
清簟琴尊已絕塵,小胥侍立卷書勻。
誰言亥豕如風葉,倦眼差堪校對頻。
從上述詩作,亦可約略看到汪氏藏書之富、校勘之勤。
汪氏昆仲遍訪各種典籍,不遺餘力。如《<尚書>詳解=一書之得手,汪森詳述於《小方壺文抄》卷四中:“乙卯二月,仲兄鷗亭偕余泛舟濮川(按:今桐鄉市濮院鎮),見居民以舊繼籍鬻於市,盡數購歸,中有抄白本,乃《<尚書>詳解=也。仲兄與余喜甚,復細翻前後,合五十卷,並《發題》一篇。其邊幅微有鼠齧。紙雖破裂,不盡壞爛,字畫差可辨,遂錄而寶藏之。夫以先儒百年經久之述作而僅有存者,復落於里井氓庶之手,使鬻於市。非余兄弟得見之,其為灰燼者幾何矣。故書其所自,俾讀是編者知所珍重焉。”是書在乾隆年間《四庫全書》開館時,由汪氏後裔、翰林院編修汪如洋與春他一百三十餘種典籍一起進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
汪氏藏書,汪森本人編有《裘杼樓藏書目》。據舊志載,裘杼樓藏書,直至森曾孫孟鋗時,猶保存完好。汪森後於嘉興甪里街築小方壺別業,故孟鋗、仲鈖時已移居嘉興。孟鋗,“字康古,弟仲鈖,字豐玉。家故饒,於孟鋗時漸落,而先世裘杼樓萬卷之藏書故在,孟鋗兄弟搜詩其間。”後來汪氏藏書何時散佚。史籍無載。
清乾嘉間海寧藏書家吳騫、吳壽暘父子的《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倒透出了一點訊息:“《隸釋》,桐鄉汪氏藏書,有‘屐硯齋圖書印’、‘休寧汪季青家藏書籍’二印記,極精美。”又:“《本草衍義》,汪季青家藏,面頁題摛藻堂藏’。”又:“《蘇詩補註》,桐鄉汪氏藏本。面頁題‘初白翁原稿,擁書樓收藏’,並有‘梧桐鄉汪氏擁書樓所藏’圖記。”於此似可推知,汪氏裘杼樓萬卷藏書,在乾隆後期漸次散失,其中部分圖籍,為海寧吳氏拜經樓收藏。另外,《皕宋樓藏書志》亦載:“《玉山名勝集》有‘休陽汪氏裘杼樓藏書印’”。
汪森一生著作等身。任桂林通判時,“以輿志闕略殊甚,考據難次,因取歷代詩文有關斯地者。詳搜博採,記錄成帙。歸田後復借朱彝尊家藏書,薈萃訂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0),共成《詩載》二十四卷、《文載》七十五卷、《叢戴》三十卷,合稱《粵西三載》。“其體例明整,所錄碑版題詠,多采諸金石遺刻,……其《文載》中所分《山川》、《城郭》、《官署》、《學校》、《書院》、《宮寶》、《橋樑》、《祠廟》、《軍功》、《平蠻》諸子目,皆取其有關政體者。故於形勢扼塞、控制得失、興廢利弊諸大端,記錄尤詳”。(同上)又與朱彝尊合編《詞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是編錄唐、宋、金、元詞近五百餘家,於專集及諸種選本外,“凡稗官野紀中有片詞足錄者輒為采掇,故多他選未見之作。其詞名、句讀為他選所淆舛及姓氏爵里之誤,皆詳考而訂正之,其去取亦俱有鑑別。”(清光緒《桐鄉縣誌》卷十九)汪森其他重要著作還有《旅行日記》、《金石錄》、《蟲天志》、《品藻源流》、《小方壺存稿》、《華及堂詩稿》、《裘杼樓稿》、《浮溪館吟稿》、《桐溪新詠》、《古詩萃抄》等。
其兄汪文桂的著作有《鷗亭漫稿》、《西湖近詠》、《國朝詩風》、《六州噴飯集》等。季弟文柏的著作有《柯庭余習》、《古香齋詩畫題跋》、《柯庭文藪》、《柯庭樂府》、《杜韓集韻》、《古香樓吟稿》等。
此外,清代桐鄉境內的藏書家,還有吳之振、呂留良、張千里等,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引用信息]: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清代桐鄉藏書家述略》俞尚曦